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毕业生论文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学校:焦作电大博爱分校类别:中国电大开放专科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完成时间:指导教师:目录引言一、文献综述 (5)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6)三、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 (8)四、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9)1、“强政府”模式下的缺陷引发诚信缺失 (9)2、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10)3、学校、家庭对孩子个人诚信的教育的失误 (10)4、社会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纵容诚信缺失 (10)(1)制度供给不足 (10)(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11)(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12)(4)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 (12)五、社会诚信问题的重塑策略思考 (12)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13)2、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13)3、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14)4、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姓名:完成时间:【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政府失信存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原因,政府失信有着严重危害,现代政府诚信的要义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公众的忠诚,并得到公众的认可。

最后,转型期政府诚信重塑的途径是: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论文下载。

诚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中国的诚信缺失现象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关。

文章认为,通过塑造政府诚信和大型国企诚信、转变国民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重塑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

]一方面,要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诚信原则,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建立全国通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成本、完善法律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

【关键词】诚信缺失转型期对策改善绪论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了诚信问题的研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①,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齐美尔去世后,信任的研究几乎被遗忘,直到20世纪70年代,信任问题重新得到国内外各学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文化、人际、制度等多个领域出现了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文献综述我国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诚信”问题引发了的国内学者对信任问题的普遍关注。

总体看来,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信任维系社会的稳定的功能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在经济学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方面,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就有研究信任和人类经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活动是建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了这些习惯和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

文化价值观取向方面,日裔美藉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中,提出了信任是来自道德传统的伦理习惯,是本社会共享的伦理道德的产物,信任由文化决定,它产生于宗教、伦理、习俗等文化资源。

福山认为中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是低信任度国家,日本、德国、美国是高信任度国家,并且他通过大量数据指出信任对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从人际关系层面来讲,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一书中,把人际信任关系化约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信任的存在与个人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假定密切相关,并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都以认知性信任而非情感性信任为基础。

制度对社会诚信的影响在于,制度作为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种行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合理的相互预期与认同[1]。

可以说,制度信任的关键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或规则所达成的共识,依赖于成员对制度和规则认同和内化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信任的内涵是对社会制度的信任,也就是“制度规范行为”,因而人之所以讲究信任,就在于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不敢做出违背信任的行为,或者是因为某些制度环境比其他制度环境更有利于信任的产生[1]。

在对信任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信任从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中产生,有学者认为信任可以通过理性的利益算计来获得,有学者认为可以从法律和制度方面来规范。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这一根本视角,结合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结合近期社会调查数据指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缩面临的诚信问题,提出了转型期社会诚信重塑的思考及策略。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二千多年前,《易经》中就有“忠信所以进德也”,《礼记》中的“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较早将“诚”与“信”连用,在《管子·枢言》中,他说:“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君王能得人心,贵在诚信;正因为有了诚信,才能集结人心、团结天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诸侯割据,战乱连年。

刚刚建立的封建社会,面临着意识形态的破旧立新问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②,尧舜禹时期的原始社会,人们都以道德为准绳;夏商周奴隶社会,君主们靠智谋来竞争;而春秋乱世,诸侯都凭军事实力来比拼。

在这样一个政治上割据、军事上纷争、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些思想家认为,重新树立道德准绳有着迫切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大力呼吁诚信。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则说:“言必信,行必果。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诚信有些什么含义呢?可以参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

他说,“诚,信也;信,诚也。

”二者互训,互相释义。

诚实,就是守信用;守信用,就是诚实。

总的说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个人、社会的道德诚信。

此后的数千年里,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革命浪潮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创新。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之后,道德诚信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题,经济诚信取而代之。

在西方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诚信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

诚信在拉丁文中是Bona Fides, 法文中是Bonne Foi, 英文中是 Good Faith, 直译都是“善意”;在德文中是Treu und Glaude,意为“忠诚和相信”;在日文中是“信义诚实”。

《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对诚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确立了最大诚信原则:“海上保险合同是一份建立在最大诚信基础上的合同,如果合同一方没有这种诚意,另一方可宣布合同无效”。

所谓最大诚信,是指保险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和隐瞒,恪守合同的认定与承诺,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诚信,尤其是最大诚信,以保险业为力量辐射的核心,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道德范畴,而是在道德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导致的社会问题、原因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出当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策略建议。

二、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其实,中国自古不缺诚信,在这个问题上留下了丰富的道德遗产。

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一个民族不讲“诚信”是站不住脚的。

在《论语·颜回》中就有一段说明孔子对“信”特别重视的话: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事。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三者而已。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难免一死,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在以上故事中,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把信任看得高于粮食、军备,高于一切。

我认为,孔子的话很有道理的,已说到了极致。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讲“诚信”的民族,自古以来有所谓“五常”,把“信”与“仁”、“义”、“礼”、“智”平列,称作做人的五种常道或常规。

可见古人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

三、当前社会诚信现状据专业调查研究机构③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的“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

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

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

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在这些组织或系统中扮演着他们的社会角色,个人诚信现状也由此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诚信建设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