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老年失眠症老年失眠症患者常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睡眠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具体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甚或彻夜不眠等。
运用中医手段治疗效果显著。
气血不足以睡眠不实、似睡非睡、多梦为特点,常伴有心悸健忘,精神疲惫,头晕目眩,神思不聚,面色少华、自汗盗汗等,舌淡苔薄白,脉细而无力。
证属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治宜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方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化裁,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五味子、柏子仁、熟地、白芍、木香。
成药有参芪五味子片、安神养心丸、参归安神颗粒、人参归脾丸等。
肝郁气滞以入睡困难、睡而梦魇为特点,常伴有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善太息,纳差,大便不调等,舌淡苔薄或腻,脉沉弦。
证属肝气郁结,心神不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宁神。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如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郁金、川芎、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
成药有柴芍解郁颗粒、柴胡舒肝丸、解郁安神颗粒等。
营血蕴热以睡眠早醒易醒、醒后难入睡或入睡不实为特点,常伴有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或盗汗,或衄血,或面部痤疮,妇女可有月经色黑、有块等,舌红或绛,脉细数或滑数。
证属营血蕴热,心神受扰,治宜清热凉血,宁心安神。
方选清营汤加味。
药如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丹参、丹皮、赤芍、竹叶、黄连、龙齿、柏子仁。
成药有清热凉血膏、牛黄清脑片、清脑复神液、脑震宁颗粒等。
脾胃不和以喜俯卧睡眠、时睡时醒、睡时露睛、醒后头昏为特点,常伴有纳差,食后腹胀,口淡腻,面色萎黄,大便不调等,舌淡或偏红,苔白腻或厚腻或地图舌,脉缓弱。
证属脾胃不和,心神不安,治宜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方选香砂六君丸加味。
药如党参、白术、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莲子、酸枣仁、远志、枳实、厚朴。
成药可选香砂六君子丸、灵芝胶囊、甜梦胶囊等。
肝火旺盛以整晚失眠、躁烦不宁为特点,常伴有脾气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苦而干,便干尿赤等,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以高血压患者及更年期妇女多见。
证属肝火内炽,热扰心神,治宜清肝泻火,安神定志。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如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当归、生地、茯神、酸枣仁、柴胡、生龙骨、生牡蛎、生甘草。
成药有泻肝安神丸、龙胆泻肝丸等。
心肾不交以入睡困难、多梦早醒为特点,常伴有心绪不宁,形体消瘦,腰酸膝软足萎,手足心热,心悸健忘,口干津少,或盗汗,或遗精带下等,舌红或暗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证属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虚热扰神,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药如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夜交藤、酸枣仁、柏子仁、石菖蒲、莲子心、黄连。
成药有乌灵胶囊、安神宝颗粒、知柏地黄丸、利尔眠胶囊等。
胃下垂针灸效果好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
胃下垂轻度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患者多可有腹部胀满、沉重、压迫等腹胀及上腹不适感,饭后腹部隐痛、恶心、呕吐(与食量有关。
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
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及失眠、头痛、头昏、反应迟钝、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肝、脾、肾、横结肠等脏腑下垂。
根据临床表现加之X线钡餐造影确诊胃下垂并非困难。
中医学中没有胃下垂病名,据其表现可在“胃缓”“胃下”“虚劳”“胃痛”“腹胀”“等病症中有相关表述。
《灵枢·本脏篇》有“肉睏么者,胃薄。
……肉睏不称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的相似记载。
说明全身肌肉健壮者胃厚,肌肉瘦削者胃薄;肌肉瘦薄与形体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者胃缓,同时亦说明患胃缓者必然有胃下。
中医认为胃下垂虽表现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患者素体虚损,食饮不调,暴食暴饮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黏膜不固,胃肌无力;或为劳倦过度,感受寒热,胃失和降,纳化换常,形体虚损,脾虚不运;或为情志内伤,横逆犯胃,木乘脾土,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或为常因饱食,食后过度用力,坐车上下颠簸,久而久之损伤脾胃最终诱发胃下垂。
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为主穴。
伴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细者,加神阙;伴有胃痛而胀,痛连胁肋,暖气,吞酸,饱闷不舒,苔薄腻,脉沉弦者可加内关。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
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后医者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针尖向前沿头皮快速刺入百会穴处帽状腱膜下层1寸。
合谷、足三里毫针直刺1.2寸。
内关毫针直刺0.7寸。
百会、合谷、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转补法约1分钟后再温针灸30分钟。
内关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医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
于神阙穴处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
每天针灸一次,每次针灸后患者需仰卧位休息2小时。
按方中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
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
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眼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等功效。
近代针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认为针灸补法于百会、合谷、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与补中益气汤功效相同。
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
针刺治震颤麻痹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不明病因的椎体外系变性和多巴胺-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的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搓丸样静止性震颤,每秒可达4至8次,随意活动时减轻,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中消失。
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状增高,面部表情呆板呈“面具状脸”。
动作缓慢,姿势反射减少,行走时呈慌张步态。
可有“书写过小症”,言语缓慢,语音单调、低沉。
可有大小便困难、出汗增多、皮脂溢出、直立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和痴呆等。
颅脑CT可见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需与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疾病诱发的帕金森综合症、癔病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震颤麻痹与中医学的“颤证”“震颤”“振掉”“颤振”“颤病”“脑风”类同。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掉即颤振,收引即拘急孪缩,强直即僵硬。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张氏医通》谓:“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
”《杂病证治准绳·诸风门·颤振》:“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
”中医认为,震颤麻痹之发生与年老体衰、七情内郁、饮食不当等有关。
肝肾阴亏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肝藏血,肾藏精,老年人多血虚精亏再加之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不能制约肝阳使肝风内动造成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致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四末,筋脉失于濡养而致震颤之疾;气滞血瘀情志内郁,或痰湿,气滞不畅,鼓动不能,血行缓慢而瘀阻脉道致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动作减少,屈伸不利;痰热动风五志过极,木火太甚,风火相煽,痰热互阻,寇伐脾土故见四肢颤动;若风火盛而脾虚,则津液不行,痰湿停聚,风痰邪热阻滞经络发为颤证。
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讲有着独到的疗效和优势。
取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四关为主。
痰热动风可加丰隆;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肝肾不足能加三阴交、太溪;血瘀动风时加血海。
令患者取舒适侧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医者右手拇、食指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沿头皮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
针尖向头顶部方向刺入舞蹈震颤控制区1.5寸,四神聪针尖向百会穴透刺各1寸。
针尖向鼻尖方向刺风池穴1.5寸。
四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各直刺1寸。
丰隆直刺2.5寸。
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风池、丰隆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四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除百会、四神聪每天必取外,其余穴位均左右交替选取。
每天针刺一次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15天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扎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时要掌握好进针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入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入骨膜,都会引起疼痛。
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位于大脑中央前部的舞蹈震颤控制区,是“头针”创始人焦顺发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可治疗肢体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的特效区域,具有补益元神、镇静止颤作用。
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前者是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部位,有益肾充髓、宁神醒脑之功;后者是经外奇穴,可宁心安神、明目聪耳。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要穴,胆与肝互为表里,通过对风池穴的刺激可以使肝风熄、胆火宁、颤动止。
四关即合谷、太冲,合谷为多气多血的手阳明大肠经穴,有补气血、强后天之本的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有平肝熄风、养心安神之功。
二者一阳一阴、一气一血,相互依赖,协调配合达到平衡阴阳、通达气血的效果。
丰隆为健脾利湿、化痰要穴。
足三里可补益气血,强健中焦运化功能。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刺激二穴具有滋阴益肾、调气和血、舒肝健胃、壮水之源以条达肝木的作用。
血海有补血、活血、养血之作用。
诸穴合用共同达到调和阴阳、肝肾同治、滋阴熄风、养血柔筋的功效。
大量研究也验证,针刺能提高脑内多巴胺含量及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针灸并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大多数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
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常常并不一致。
慢性胃炎可由于治疗不规范、不彻底甚至不合理等,造成患者病情时好时坏,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给许多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带来长期、很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
近年来,治疗慢性胃炎针灸并用,对迅速减轻患者症状、加速病情好转疗效不错,简介如下。
取穴:印堂穴、中脘穴。
治疗方法:印堂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手法即可,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慢性胃炎虽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治疗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许多患者病情迁延日久,但改善症状往往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