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初探一、问题提出汉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其方正的形体、数量的庞大、笔画的繁复著称于世。
目前,我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出现错别字比比皆是、生造词屡见不鲜等现象。
“一篇短短600 字的作文竟出现了50 多个错别字,一道选词造句题全班得满分的竟只有两人……”据《南方日报》的报道,近年语文测试中,广州市小学生的错别字使用率逐年递增,已经从个别现象演变成普遍现象。
报道中的数字引发着读者(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的思考。
冷静审视目前小学生的错别字现状,我们会发现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作文练习中,很多学生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丽,词汇丰富,但错别字却有“一箩筐”,各种低级错误俯拾即是。
大量错别字导致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也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错别字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
帮助学生努力纠正错别字,掌握使用正确规范的汉字,势在必行!二、概念界定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错字,是指字的笔画结构、偏旁等有错误。
《辞海》中说:“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
”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
所谓别字,是指把甲字当作乙字来写,张冠李戴。
俗称“白字”。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别字”条说:“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
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三、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笔者从练习、试卷、习作等多项书面作业入手,试着对小学生出现的常见错别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发现当前小学生的错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增添笔画多一点:琴、庆、纸、荒、浇、含、步、念、染、贪……;多一横:卷、昨、考、驶、断、往、冒、吃……;多一竖:猴……;多一撇:武、丧、式、展、犹、迎、野……2.删减笔画少一点:盏、诉、添、补、省、蔑、梁、留、底……;少一横:美、拜、气、真、冒……;少一撇:或、威、究、柳、腿……;少一竖:舞、既……;少其它:如“旗、族”的右上角……3.改变形近部件如:“敲”的右部写作支;“暖”的右侧写成爱;“奶”的右部写成及;“懒、游”的右部写成反文;“摘、滴”的十写作八;“溪”的大写作小;“敢”的反文写成欠……4.改变字形结构如:“叶”写成“十口”;“顶”写成“页丁”;“颗”写成“页果”……小学生的别字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形近致误这类错误可谓是别字之最。
如:拢-扰;己-已;拔-拨;代-伐;今-令;体-休;钓-钩;川-州;渴-喝;账-帐……2.同音近音致误如:做-作;克-刻;再-在;以-已;座-坐;又-有;带-戴;必-毕……四、成因探究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看似五花八门,但拨开纷繁的现象究其根源,并从小学生特殊年龄实际加以研究,还是能找到不同层面的成因。
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归结如下:1.内因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感知觉发展的特殊过渡时期,错别字的形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
①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
小学生知觉还比较笼统,尚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
也就是说,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对于字体细微部分,若没有教师提醒或强化训练往往会忽略。
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往往会误写成“已”或“巳”。
又由于学生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因此常将字形左右颠倒。
如“叶”写成“口十”。
②注意不稳定,且粗心大意。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十分有限,要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比较困难。
因此,他们往往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从而降低听课质量。
③记忆不清晰,学习负迁移。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
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
如教师在教“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学生可能会记住。
可当又学到“柳”字时,他们就会发生混淆,不知道何时该加一撇,于是就会把原先会写的“迎”字的内部错写成“柳”字的右部了。
这就是一种负迁移的干扰作用。
④思维定势影响。
“定势“又称心向,是人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形影响后一个字。
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
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
“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2.外因①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是用笔画构成的形音义的综合体,用有限的笔画构成数以万计的汉字,形与形难免相近;汉语的音节数量不多,用比音节数量多得多的汉字来表示这些音节,就必然出现几个字共用一个音的情况,也就是同音字成为普遍现象。
形近相混或音同音近相混就造成了错别字。
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些特点,无论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成为长期以来始终难以根除的一个问题。
自然也就成为识字教学无法回避的重点和难点。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每时每刻会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孩子特有的模仿能力也会造成错别字的产生。
A.家庭。
父母的错别字给孩子的“榜样作用”。
B.学校。
亲密的同伴交往中错别字的“相互作用”。
C.媒体。
目前杂志书刊报纸中,错别字频率越来越高;电视字幕、户外广告等为了追求叫得响亮或一语双关而使用谐音字,且不在别字上打双引号作提醒……各类媒体对学生进行着立体的“视觉轰炸”,使他们从小耳濡目染错字、别字,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
③教师的价值取向。
造成学生常写错别字这一现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和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重识轻用”的做法有关联。
长期以来,为识字而识字的传统教学方式,人为地把汉字和儿童的生活隔离、疏远了;把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的汉字符号隔开、疏远了。
在个别教师“识用分离,为识字而识字”的取向下,学生出现错别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矫正策略深入了解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教师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抓好以下四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写错别字,同时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一)预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一个字巩固一个字。
要让学生记清笔画,不要多笔或少笔;要记清偏旁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辨别适量的形体相似的字,弄清字义,不要用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字错代。
同时还可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查字典比赛,防止生疏的字胡乱猜疑,以预防错别字的产生。
(二)探索丰富的识字教学法汉字是方框里的艺术,方寸之间笔画变化包罗万象,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识记的过程中避免枯燥,感受快乐,只有这样,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才会事半功倍,错别字也就会大大减少。
①联系识字法。
这类识记法侧重于通过汉字的字理规律来进行识字教学,以达到突破字形难关的目的。
所谓字理,是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
A. 比较巩固法。
如教“难”时,联系以前学过或看到过的“谁”、“推”、“堆”、“准”等,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左边的部首是与该字的意义有关的。
联系已学的熟字学生字,大大减少了因为学习的负迁移而写别字的现象。
B.字义辨析法。
如“土”、“士”、“元”、“园”、“圆”在读准字音,讲清字义,区别字形的基础上组成“土地”、“战士”、“一元”、“花园”、“圆圈”等词进行比较识记。
这一办法较为有效地减少了形近字的混用。
C.部首归类法。
教“胳、膊、肩、脊、胃、肝、脏”等字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部首都是“月”,与“肉”有关,都与人身体相关,表示身体的各个部位。
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容易理解字义。
②趣味识字法。
A.猜谜法。
在教学中,利用生字的组成部件,编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学生认识生字,创设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高识字的兴趣。
如“告”的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样,学生就绝对不会再把告字的上一部分误写作“牛”了。
B.想象法。
如教学“钓”时,为了与“钩”区分开来,就让学生想象,这撇折就像是钓鱼的鱼钩,钓鱼时要把他藏起来,鱼儿看不见鱼钩,我们才能钓到鱼;如果鱼钩露在外面被鱼儿看到了,就钓不到鱼了。
C. 口诀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顺口溜进行字形字义教学,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
如“碧”字的教学就可以变成这样的口诀:“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凳上。
”这样有故事情节的口诀,学生往往听过一遍印象就很深刻了。
D. 图片法。
图片是直观形象的最佳载体。
小学生对图片的兴趣总是比较大的。
这样在识字教学中,字与图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字义。
E.演示法。
一些字形相近,字义相差很大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演示、动作的演示来为学生增加识记的效果。
如“渴”和“喝”的辨析,老师通过表演喝水和口渴焦急的模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气氛里完成识记。
(三)反复订正批改作业时应首先检查前面作业中的错别字是否订正了,不放过一个错别字。
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订正,订正后再交老师评阅,也可以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如:“灭”与“灰”,“埋”与“理”,“在”与“再”等专门上一节“找姐妹、找朋友”的纠错课。
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变字练习:如添一笔变一字,“王—玉”;减一笔变一字,“体—休”;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字,象“庄—压”等。
总之,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巩固所识之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反复记忆,并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以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四)培养良好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
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并以生活事例告诫他们,为他们主动消灭错别字,不写错别字创造条件。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表达和交流依赖于汉字词。
汉字词正确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正确习得汉字。
而小学阶段又是汉字词习得的重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快认知汉字、正确书写汉字,为日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纠正错别字事情虽小,但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