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二○一六年○一月主要汇报内容一、海绵城市内涵二、目前有关海绵城市主要指导文件三、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解读四、海绵城市案例五、六灶海绵城市建设设想一、海绵城市内涵z海绵城市定义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z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
z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三是低影响开发。
z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关键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低影响开发、城镇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注重源头径流控制、排水管渠标准的提高、内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和河湖生态的治理。
各类技术措施应同步规划设计。
低影响开发理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化前常规建设后低影响建设后径流量12%渗透量37%蒸发量51%自然状态径流量54%渗透量14%蒸发量32%人工干预状态z典型海绵城市示意z典型径流组织分析z典型方案植草沟z典型方案雨水花园湿塘人工湿地二、海绵城市指导文件指导文件z. 国家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建部,2014年10月)《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住建部2015年7月)《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国务院2015年10月)z上海市层面《推进本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2015年8月)《上海市绿化条例》(2015年,10月起实施)《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征询意见稿》(2015年11月)《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1月11日)三、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解读z指标体系分为约束性指标、鼓励性指标和技术性指标三种指标z约束性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绿地占建设用地比例或绿地率、河面率四项一级指标,还包括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和下凹式绿地率等二级指标z分别对区域系统、建筑与小区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系统和水务系统五大系统进行指导。
z水务系统排水防涝标准z区域系统指标z建筑与小区系统z绿地系统z道路与广场系统z水务系统四、海绵城市案例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
区域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一方面极易产生城市内涝,全区有26个易涝点;另一方面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依靠境外调水。
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经验:z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和《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规划z生态建设制度化:出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将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按职责严格把关,形成合力。
发改部门、规划国土部门、建设部门均参与。
示范区:5km29细化控制指标9调整了雨水控制方式,遵循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原则,将原来的“快排”转向“渗、滞、蓄、用、排”,利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地下蓄水池等措施,建设海绵城市,提高雨水径流控制率,扭转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困境。
到2020年,光明新区将基本建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将既有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1-2年一遇提升至3-4年一遇。
•暴雨内涝发生频次降低50%。
2.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所有建设项目绿化浇洒、景观用水全部使用收集的雨水。
•全区收集利用的雨水量,替代10%以上的自来水用水量。
1.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主要措施: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
成效: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综合径流系数由0.7-0.8下降到0.4以下。
案例: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绿色屋顶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深圳光明新区2.市政道路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下凹绿地(耐旱耐涝的美人蕉、黄昌、再力花、菖蒲等)、透水道路等。
成效:径流系数控制在0.5。
道路排水能力由2年一遇提升至4年一遇,中小雨不产生汇流。
案例:公园路、门户区36号及38号公路下凹绿地进水口透水道路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深圳光明新区3.公园绿地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植草沟、滞留塘(耐旱耐涝的美人蕉、黄昌、再力花、菖蒲等)、地下蓄水池等。
成效:径流系数控制在0.1。
年收集回用雨水1.5万立方米、回补地下水25万立方米。
案例:光明新城公园(面积59万平方米)植草沟滞留塘地下蓄水池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深圳光明新区4.水系湿地示范项目 主要措施:自然水体、调蓄池、人工湿地(美人蕉,再力花,菖蒲)、稳定塘等。
成效:确保湖体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案例:明湖城市公园调蓄池(曝气控制)人工湿地湖面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北京亦庄新城亦庄是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新型城 市空间结构中,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城,承担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城市职能。
2020年规划 用地面积约120平方米,人口约70万。
亦庄处于北京的东南部,地势低,城市建设中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内涝。
亦庄海绵城市建设中经验: z从技术上来说,因地制宜,设施功能的多样 化都是经验。
z对规划层面讲,水的规划,处于最高级别。
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北京亦庄新城用一句话描述亦庄的低影响开发,那就是“全过程雨水控制”,兼顾了源头控制 和末端利用。
源头控制:9 以蓄为主:亦庄建了很多 雨水湿塘,从源头减量 9 渗滞结合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北京亦庄新城末端利用:9 “休闲”“蓄洪”两不误 的博大公园 9 变废为宝的锦绣谷 9 60万平米的蓄滞洪区:在亦庄开发区路东,开发商与原本 希望建设一座5星级酒店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五、六灶海绵城市建设设想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现有规划(设计)情况分析一、建筑与小区9 9 绿化率40%,满足要求; 绿色屋顶率、透水铺装率、单位硬化 面积蓄水量、水体生态化和下凹式绿 地率等指标未体现出来二、绿地、道路与广场9 未细化指标;三、水务9 暴雨重现期已调整为3年,但最小管 径未采用1000mm;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流程宣传 计划 水土 控制 平面 规划 水文 分析 运营 管理水文分析 平面规划 确定开发范围; 减少或最小化不透水 面积; 确定开发范围; 减少或最小化不透水 面积; 划定流域及流域面积; 确定设计暴雨强度; 收集开发前的水文信息; 评估开发前条件和发展基础 措施; 评估总平面规划效益; 评估综合管理措施; 评估追加需求;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项目设计要点总则 在规划阶段,需要为各 设计阶段提供低影响开发 的设计依据。
径流系数控制指标 下沉地绿比例(除绿地 用地外,还包含各类建 设用地内绿化) 绿色屋顶覆盖率 透水铺装路面比例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项目设计要点 建筑、小区在需要根据规 划提供的设计指标进 行设计,同时还需要 全面考虑用地整体的 需求。
整体收、蓄、用、 排系统的构建 竖向设计 屋顶绿化 蓄水、储水空间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项目设计要点 道路、广场在道路专项规划 或者道路设计阶段,需 要根据规划提供的设计 指标进行设计。
竖向设计(结合大 排水系统,便于路 面排水) 路面结构层设计 (根据道路使用情 况,选择透水材料) 下沉绿化带(源头 消减与治理的主要 措施) 雨水口截污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项目设计要点 绿地 竖向设计 径流系数控制 蓄水、储水空间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项目设计要点 水务 驳岸生态防护 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六灶海绵城市建设初步设想水质控制 源头治理 末端治理 源头消减 洪峰消减 水量控制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植被过滤带雨水渗透池雨水口拦截设施人工湿地 植被过滤带雨水调蓄池 雨水渗透池 透水路面 雨水收集雨水调蓄池六灶海绵城市建设初步设想植被过滤带(源头治理、源头消减)区别于传统绿化带,植被过滤带采用下凹式设计,起到蓄水、过滤与渗透功 能,以达到消减城市面污染、补充地下水等作用。
结构形式:“边坡式”与“直槽式” 使用范围:机非分隔带、人行道分隔带、室外停车带(场)等带有行车、停 车分隔区域等功能的设施。
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六灶海绵城市建设初步设想植被过滤带(源头治理、源头消减)---边坡式技术指标: 深度:不大于15cm 边坡:一般为4:1,最大为3:1 底宽:1~2m,可选择平底或圆弧底(蓄水处宽度) 植被:边坡采用耐旱地被植物或灌木 底部采用耐水湿植物 纵坡:一般不大于6%,当落差>15cm时设置溢流堰边坡式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六灶海绵城市建设初步设想植被过滤带(源头治理、源头消减)---直槽式技术指标: 深度:不大于20cm 边坡:无 底宽:平底,无上下限要求,适合人工种植即可直槽式植被:耐水湿植物 纵坡:不大于6%,当落差>15cm时可按梯田法布置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六灶海绵城市建设初步设想植被过滤带(源头治理、源头消减)机非分隔带机动车道雨水径流通过入口进入植被 过滤带,入口按标准雨水口间距设置,位 置与非机动车道边雨水口错开,以此达到 ①入口;②路缘石;③植被过滤带;④路缘石; ⑤溢流出口;⑥雨水进水口;⑦溢流堰; 增加雨水地面停留时间的目的。
建设宽度一般为≥2米,绿化带采用 放坡式布置,边坡处种植灌木以增加道路 美观。
车行道不布置雨水口,非机动车道雨 水口按整路幅设计,为避免暴雨期机动车 道积水,机动车道略高于非机动车道。
海绵城市内涵解读与应用六灶海绵城市建设初步设想植被过滤带(源头治理、源头消减) 人行道分隔带人行道雨水径流通过入口进入植被过 滤带,雨水通过渗透、过滤有效的消减的 雨水源头与城市面污染。
溢流堰保证绿化 ①入口;②路缘石;③植被过滤带;④路缘石; ⑤溢流出口;⑥雨水进水口;⑦行道树; 带的蓄水量,最终溢出部分通过出口排入 排水系统。
建设宽度一般为≥1.5米,绿化带采用 直槽式布置,底部种植采用耐水湿植物。
人行道与绿化带设置路缘石可减少行人意 外踏入绿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