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五夜望月 教案

十五夜望月 教案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训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

(一)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二)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三)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一)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二)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三)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四)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五)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六)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七)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