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加15套模拟试卷)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命题比赛(第1号卷)及答案解析

(附加15套模拟试卷)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命题比赛(第1号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命题比赛(第1号卷)及答案解析一、积累·运用(30分)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0分)(1)今夜月明人尽望,? ( 王建《十五夜望月》)(2)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4)___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

( 《己亥杂诗》)(5)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传》)(6)《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7)中国古典诗句写到“雪”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积累的名句(上下句)。

,。

【改编试题】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 随着《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焦青天”这个名字不胫而走....。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孙雯的表现可圈可点....,尽显球星风范。

D.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因为谁也不能规定作者必须怎样写。

原题是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我将句子做了调整。

【改编试题】3. 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B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

C张欣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他大概生病了。

D读了此文,我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原题是选择有语病的一项,为了考察学生对病句的掌握情况,做了调整。

【改编试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8分)一个梦、一张图、一种能力、无数激情,千年的奔月梦想成为现实。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的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yuán()满成功。

图片静静无声,梦想已越千年。

zh ǐ()尺黑白影像,映出华夏儿女探索宇宙的顽强身影,。

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工程的第三个里程碑,从此中国航天的又一个巨大跨越被juān()刻进深邃的太空!(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分)(2)请仿照画线的句子,根据文意,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

(2分)(3)学校将举办“嫦娥探月工程”图片展览,请你为展览写一段前言,不超过60个字。

(3分)因为分值需要,添加了一个“咫”字的书写。

5. 名著阅读题。

(6分)(1)《骆驼祥子》中,祥子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后来发生的诸多事情使他的梦想最终破灭了。

请说出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并说出导致他梦想破灭诸多事情中的两件。

(3分)(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3分)二、理解·感悟(60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6分)6、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7、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3分)【改编试题】(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14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一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猫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如有所语(2)袒胸露乳(3)一士人善画(4)旦而过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10、甲文中从那两个方面反映了雕刻工匠的高潮技艺?(3分)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3分)为了使题量正好,分值好计算,将原题中的一个填空题删去了。

【改编试题】(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

(10分)学习幸福①让人生一定要幸福,?②第一,要用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

人大概有三个层次:物质跟欲望的满足,文明跟文化、艺术的层次,精神的、宗教的。

完全超越物质生活意义的层次。

境界越高,视野越宽,困难就越小,也就会越来越感觉幸福。

③第二,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平常心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我30岁时已经得到了台湾文学讲坛所有的奖项,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幸福。

为了觉悟,我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区去住。

一天我到山下去采购,我在一个水果摊旁边突然有人跑过来对我说,请问这个水果多少钱?我很气,我这么有气质,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

我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有人跑过来问我说,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你跟所有人是一样的,但是内在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感觉决定你的内心。

"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的时候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你才可以时时用一颗平常心来看世界。

④第三,要有欢喜的心理。

其中两个方法,一是快乐活在当下,一是尽心即是完美。

有一位弟子问师傅,你怎么修行?师傅说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有一位老先生说,他要找一位最完美的女子结婚,结果60年过去了仍在寻找。

他说30岁时曾找到一个,但是对方说自己也要找最完美的男人!其实发现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快乐。

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的,只有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

⑤第四,要有柔和心。

柔和心透过慈悲心而来,通过爱己而来。

小时候我喜欢读伟人传记,发现一个真理:伟人都喜欢散步。

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因为从容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尊重你会发现多元的价值。

⑥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在画画。

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动就很痛,最后用两个木板把手绑住,还在画。

家人不理解,他就对家人说,痛苦会过去,但是美好会留下来。

生命的痛苦、考验都是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

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不断走向幸福。

12、作者认为"学习幸福"需要做到哪几点?(3分)13、文章第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说说其论证方法的不同点。

(4分)14、文章结尾写法国画家雷诺阿快80岁高龄仍带病坚持画画,旨在阐述什么?(3分)删去最后一问【改编试题】(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2分)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5.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3分)16.“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17.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8.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删去一问,切合题量需要。

【改编试题】(五)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9-23題。

(18分)母亲莫言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