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影评
自从上次选修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歌剧魅影》后,我一直心心念念着这部音乐剧。
因为这个版本的《歌剧魅影》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瞥到过几个片段,是我对歌剧最早的印象。
那时应该是04年05年,我在我的小姨家的电视上看过一会儿,可能是刚上映不久时一些节目的推送。
尤其对其中那个男人(魅影)的四分之一金属面具印象深刻。
然后在克里斯汀被带到魅影的地下宫殿时响起的主题曲响起时,仿佛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特别要说的是,原来我的歌单里就有一首《50 ways to say good bye》的部分曲调就是改编自这首主题曲《the phantom of opera》,也很好听。
回去后我查了一下,《歌剧魅影》是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改编了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而成,据说还是韦伯送给当时自己的未婚妻莎拉布莱曼的爱情宣言,就是那个和刘欢唱《you and me》的莎拉布莱曼,这让我感觉很穿越。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面容丑陋的戴面具的男屌丝,人称魅影;他常年躲藏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空间;他很喜欢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妹子,教她唱歌还帮她排戏,不过最后被青梅竹马的高富帅拉乌尔子爵横刀夺爱,然后强行给自己加了一出出追逐打斗的戏码,最后无奈放手。
对男主魅影和女主克里斯汀,最直接的联想是《巴黎圣母院》和《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monster这样有着悠久传统的组合。
不过和这些老套剧情不一样的是,魅影充满了神秘。
正是这种神秘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
为什么吊灯突然砸下来了,为什么场工突然吊死了等等。
加之宏伟的布景,贴近当时普法战争年代的风格,有着非常浓重的仪式感的表演。
原著就是这样一部带着侦探色彩的爱情故事。
魅影和克里斯汀的关系很奇怪,两人有着很多共同点。
除了共同对音乐的喜爱,还一样是孤儿,有着不太幸福的经历。
魅影对克里斯汀的追求,和他对音乐的热爱,有密切而略微怪异的联系——他已然是把对音乐的喜欢和对克里斯汀的喜欢,混合到一起了。
因此在故事
中,他把克里斯汀美妙的声音当成克里斯汀的灵魂,甚至对克里斯汀逼迫有加,反复地摆弄,欲望很强而不那么尊重对方。
他神经质地在追求音乐:把音乐当成他自己。
他追求克里斯汀,说的却是“让音乐环绕你,抚慰你”。
所以注定他们两人不会在一起。
几个高潮唱段中魅影行动疯狂而又无助,近于失控,本来是很古怪的,观众却有击中内心的感觉。
因为魅影的定位不是鬼怪,只是一个可怜的,内心扭曲的,可是又及其单纯的怪人而已。
作者对于各位名舞女歌姬的浓墨重彩远超过各位贵族男性。
而且Christine所谓最后的抉择【Final Lair】,真的是所谓的深明大义,而不是为了不得罪两位男子的白莲花行为。
驱使这种抉择的性格在这样一个背景中是很难形成的,尤其是当时的男权当道的普法战争时期。
当初在吉原盛行的时代中,其中女性都凭自己之力创造自己应有的价值,于是她们都被赋予了应有的权利。
所以,几乎所有工作的女子都有挑选自己顾客的权利,其中如果不满意/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完全可以拒绝见面。
这是在世界上的青楼例子中少有的,更不用说在男权主义社会中独树一帜的平权派世界。
这个例子和歌剧院顶层部分有点雷同,当初头牌歌姬西班牙的卡洛塔也因身体不适,身体不好也随意请假;菲利普和索爱丽的约会也得看索爱丽大姐的心情。
而其对于拉乌尔子爵的意义是,这个男子能够拼尽一生,跨越所谓男女和阶级地位的不平等,保护自己守护了一生的女子。
不管怎样,我们容易喜欢这样的角色,因为我们总也是想要寻找归宿感而不得,想犯“中二病”而没有地方去。
正因为我们有这些诉求,所以魅影的追求美好,他悲伤的哀嚎,最终,都会历历在目。
这些是特别的体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感,并且觉得它很重要。
想要和他一样有那些心和热情。
想要对美好有一些直观的印象。
还有想要一些心甘情愿的内心深处
隐隐约约的疼痛感。
这就是共鸣。
He had a heart that could have held the empire of the world; and, in the end, he had to content himself with a cellar.
这是原作者流下的一段话,他曾拥有包容世界的帝王之心,在死亡之际,在地底深处赤身西去。
《歌剧魅影》真的是一部制作成功、表达到位、视角独特的爱情题材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