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
思考:安安的行为属于哪一种?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 学龄前的孩子的攻击行为都不能列为品德问题,只要引导得 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得到削减!!!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攻击性行为?
从儿童心理学看:这种行为是一种必然,儿童2,3岁时, 是自我意识高速发展阶段,在争抢过程中,自然就会 产生打人,咬人的攻击性行为;另外这一时期也是孩 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与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 体验交流方式方法的时期,在于其他孩子交往或玩耍 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和矛盾,随着孩子增长,经验 增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这种攻击性行为会减 少; 所以3岁以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
但是,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比较“顽固”时, 就要具体分析了
1.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因为孩子会模仿) 2.不良环境的影响; (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还有电视媒介) 3.不良情绪的影响; (愤怒,委屈,烦躁,得不到疏通;) 4.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向对方示好,只是想引起小朋友 的注意,尤其是1-3岁的孩子)
测试结果
“暴力型”的宝宝:超过6-8个“是”,要对 宝宝的暴力行为引起高度重视; “准暴力型”宝宝:超过3-5个“是”,宝 宝已经有了暴力的苗头,不过还要观察; “安静型”宝宝:1-2个“是”,可以放心, 宝宝暂时还没有和暴力亲密接触;
案例分析
之安安在幼儿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深度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将攻击性行为分为两种: 工具型攻击:表现为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常在年龄小的儿童上出 现, 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消失; 敌意型攻击:但是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 攻 击,这种攻击不是为了抢夺物品,目的是对人造成伤害;
咱们不能做的三件事
1.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会加重暴力倾向; 2. 不要打宝宝,否则会留下阴影; 3. 不要鼓励小朋友打击报复其他小朋友;
Thank you!
不管孩子由于什么原因,一定要理解他,同 时信任他,耐心的帮他纠正!
支招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2.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 3.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4.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5.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6.巧用“爱抚效应”; 7.屡教不改的孩子用“身体约束法”;(让孩子坐下 并面对着你,大约1分钟后松开,这之后,告诉孩子 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个礼拜用这种约束法,就会见 效;
儿童心理学
之孩子暴力
——Betty
暴力测试
1.宝宝是否对你“大打出手”? 2.宝宝是否莫名奇妙地“雷霆大怒”,并伴有长时间 的哭闹? 3.宝宝是否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4.宝宝是否经常把你整理好的东西弄乱,看着你忙忙 碌碌的样子,他却在一旁自得其乐? 5.宝宝是否经常对自己施暴,以此来博得你的疼爱? 6.宝宝是否对暴力动画片特别感兴趣,甚至超过了对 其他玩具和游戏的兴趣? 7.宝宝是否经常模仿其他宝宝之间,成人之间或者影 片里的暴力行为? 8.宝宝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是否会对别 人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