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行为主义PPT
• 接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他大哭并试图 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试并无 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剧烈,大 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二、 实验现象分析
• 在上述实验中,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是无条件刺激 (US),被试对于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所产生的恐惧情 绪是无条件反应(UR),呈现小白鼠是条件刺激(CS), 多次将小白鼠和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同时呈现是强化过程, 被试看到小白鼠时就会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CR), 被试看到带有皮毛的动物或物体时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 的泛化。具体分析如下:
近因(recency)律
• 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 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 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 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 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 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华生的行为主义
•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为“S-R”心理学, 即“刺激-反应”心理学。
华生的生平
•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于1878 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 1894年 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得到硕士学位。后 来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 标。但是在学习中,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 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1903年他得到了哲学博 士学位,并结了婚。直到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 大学当讲师。在这几年里,他既学习和工作,又 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 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 向的信念。
• 1908年,当华生成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同时,他又获 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尽管华生对芝加哥大 学十分留恋,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学让他来指导实验室,比 芝加哥大学给他更丰厚的薪水,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华生最 终还是来到霍普金斯大学。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 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年。
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 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 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 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力求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简化为肌肉和腺体的 一些活动和习惯,否认人的主观世界和意识的作 用,使他成了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 实验初,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 它们,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是由于这些动物或物 体对于被试而言都是中性刺激,尚未与无条件刺激 (US)联结,因而构不成引起心理反应的条件刺激。
• 实验中的婴儿,对于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出于 本能,会产生恐惧,这是天然的无条件反应。当这种 巨大响声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中性刺激(小 白鼠)与无条件刺激(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在 时间上的结合,诱发被试将这两种刺激联结起来,对 小白鼠同样产生恐惧的反应,但恐惧程度并不强。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
局限性
1.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 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 不可知的“黑箱”。
2.华生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 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 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
给教师的建议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 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 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 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 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 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将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学 习联系起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赞美和鼓励学 生,在成功的情感体验与课程学习间建立牢固的 联系,促进其学习。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屈莎莎 41105040
• 学习律
1.频因(frequency)律 2.近因(recency)律
• 评价
频因(frequency)律
•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 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 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 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 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 有效 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
• 1947年华生从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 他生命的最后几年。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授予他荣誉的 一段褒奖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赞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 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 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华生为得到这种官方的承认 而高兴。1958年华生去世,享年80岁。
他的最著名、被引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这 一点,他说:给我一个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 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 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 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 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 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 么。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刺激-反应心理学(S-R心理学) 黄海霞
20111611113
华生的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 非心理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而非内省的方法。
他提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 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心理学家主要应 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华生主张用刺激-反应来解 释所有的行为。
华生的学习观
华生认为,有机体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经典性条件 反射,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 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 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是所谓的 学习。
华生的学习理论也称为“替代-联结”学说。
华生恐惧实验
一、 实验现象描述
• 该实验以一名婴儿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实验者给他呈现 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 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 出丝毫的恐惧。
• 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响, 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 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他 第三次去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 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试图爬开。
• 当实验者多次将巨大响声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 被试对于小白鼠的恐惧感不断增强,小白鼠就成了条 件刺激(CS)。随后,只要该婴儿看到小白鼠,就 会产生恐惧感,即条件反射(CR)。接下来的试验 中,该婴儿仅仅只是看到与小白鼠类似的带有皮毛的 兔子、毛衣和面具,也同样产生恐惧感而大哭不止, 是被试看到小白鼠条件反射性地产生恐惧感不断泛化 的结果。
频因律即就是在其他条件相等的 情况下,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地越迅 速。
近因律即就是离成功越近,习惯主
义
• 进步意义 • 局限性
进步意义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 化进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尽管实验的方法已经应 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对心理学研究全面客观化 和自然科学化的要求和实施还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
• 1913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 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 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1920年,由于一宗轰 动当时的离婚案迫使华生辞去了霍普金斯大学的职务,使 他中断了红极一时的学术经历。1921年华生进入商界,他 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