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成长

1 成长

1 成长①◎拉索尔〃贝克我八岁时便进入了新闻界,那是我母亲的意思。

她希望我自个儿“有所建树”,于是在对我的能力做了冷静的估量后,便认为我若想在竞争中不给落下的话,还是早点起步为好。

母亲早就看出我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闯劲”。

在我看来,一个最惬意的下午应是躺在收音机前,重读我所喜爱的了不起的小书系列②《迪克〃特蕾茜③遇见史杜基〃维拉④》。

母亲对无所事事深恶痛绝。

看到我一副悠哉游哉自得其乐的样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

“你一点进取心也没有,像个木头人,”她说道,“到厨房帮多丽丝洗碗碟去。

”我妹妹多丽丝虽比我小两岁,她那充沛无比的精力足能抵上一打人。

她十分热衷于洗碗、铺床和清理房间。

才七岁,她就能拿着缺了秤的奶酪赶回小杂货店,威胁老板说要告他,然后兴高采烈地带回补足分量的四分之一磅奶酪,老板为求宽恕还另加几盎司。

要不是个女孩,多丽丝一定会有出息。

就因为这一缺憾,她能指望的最好出路无非是当个护士或教师。

在那个时代,一般认为有能力的女性也只能从事那些工作。

这肯定让我的母亲感到沮丧,命运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赋予她女儿进取心,而留给她一个只满足于读读《迪克〃特蕾茜遇见史杜基〃维拉》的儿子。

尽管失望,然而她却毫不自怨自艾。

不管我愿不愿意,她决心要使我有所出息。

“自助者天助”,她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样想的。

对于困难她很现实。

估量了这块上帝交给她并让她去塑造的“料子”后,对其能否成才她不抱奢望,她从未强求我长大后当美国总统。

五十年前,做父母的依然会问儿子长大后想不想当总统。

他们决不是开玩笑,而是相当一本正经。

不少出身贫寒的父母依旧相信他们的儿子能做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就当上了。

我们距林肯只有六十五年。

我们中间有许多祖父辈的人依然记着林肯时代。

也就是这辈人最爱问你长大后要不要当总统。

做肯定回答的小男孩出乎意料的多,而且他们还当真这么想。

我就被人问过好多次。

我总是回答说,不,我长大了不想当总统。

有一次,别人这么问我时母亲也在场。

一个上了年纪的伯伯提出了这个老话题,当了解到我对总统宝座毫无兴趣后,他问道:“那么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我爱到垃圾堆中翻捡贴着漂亮标签的罐头和空瓶,还喜欢翻阅人家丢弃的杂志。

当时,这个世界上最可向往的工作马上跳进了我的脑中,“我要当个垃圾工。

”我说道。

老伯伯笑了,而母亲则第一次痛苦地注意到我越来越不成器了。

“你给我有长进点,拉索尔。

”她说。

叫我拉索尔是她不愉快的一个信号。

当她赞成我的想法的时候,总叫我“老弟”。

到我八岁时,母亲认准了让我起步走向成才之道已迫在眉睫⑤。

“老弟,”有一天她说,“我要你今天一放学就回家。

有客人要来,我想让你见见他。

”课文导读成长是青春颂歌的主旋律,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值得回味。

课文写的就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励志故事。

“我”的成长与母亲分不开。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街头卖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因为她始终认为“我”应该是一位“有所建树”的人才。

“一次不行试两次,两次不行试三次”,“我”竭尽全力“挣扎”着。

后来,母亲终于明白了卖报非“我”所长,而写作似乎更适合“我”,于是,她高兴地称呼“我”为“老弟”,认为“我”“可以当个作家”。

这句话表明母亲真正理解了“我”,而“我”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成了一位作家。

阅读课文可以唤起我们的思考。

人们常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你现在学的专业“正中你的下怀”吗?你会为此而不懈努力吗?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母亲、“我”、多丽丝、出版社的管理人员等,其中母亲的形象是最有特色的,她的语言也是最有个性的,阅读时要好好领悟。

①选自严凌君主编《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1》(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洁译。

拉索尔·贝克,美国作家。

②[了不起的小书系列]美国少儿系列读物。

③[迪克·特蕾茜]少儿读物中的人名。

④[史杜基·维拉]少那天下午当我冲进屋里的时候,她正在客厅与柯蒂斯①出版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交谈。

她介绍了我。

他弯下身子与我握了手。

母亲说,我渴望得到征服商界的机遇。

他问道:“这是真的吗?”母亲回答说,我生来就具有一种想出人头地的可贵的信念。

“是的。

”我小声答道。

“可你有没有生意场上获取成功所必需的那种勇气、个性和绝不退缩的意志?”母亲说我当然有。

“是的。

”我小声答道。

他默默地注视着我良久,像是在掂量②我是否可以被委以重任,然后就坦率地说开了。

在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之前,他说,他要提醒我,为柯蒂斯出版公司工作对年轻人来说是份很重的担子。

这是美国大公司之一,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出版社。

不用问,我肯定听说过《星期六晚邮报》吧?岂止是听说,母亲说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知道《星期六晚邮报》,而我呢,事实上是带着宗教般的虔诚来阅读它的。

那么毫无疑问,他说,我们一定也熟悉刊物天地中的两大支柱《妇女家庭杂志》和《乡村绅士》杂志吧。

我们确实知道,母亲说。

能成为《星期六晚邮报》的一名代理在商界堪称最大荣耀,他说道。

他本人便深为自己系这家大公司的一分子而无比自豪。

母亲说他这样想是理所当然的。

他又端详起我来,简直就像是在盘算我是否可以被授勋封爵似的。

末了,问道:“你靠得住吗?”母亲说我诚实到极顶。

“是的。

”我说。

来访者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他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幸运儿。

他欣赏我的胆量。

大多数年轻人视生活如儿戏。

这些人在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发展。

只有勤于工作,肯节俭,且能保持脸面整洁、头发光亮的年轻人,方能指望在如今的世道出人头地。

他还问我,是不是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

“他当然是这样认为的。

”母亲说道。

“是的。

”我说道。

他说他对我留下深刻印象,打算栽培我做柯蒂斯出版公司的一名代理。

他说下周二会有三十份新印出的《星期六晚邮报》送到我家门口。

我得把这些油墨尚未干透的杂志装进一个漂亮的帆布包里,再将包挎到肩上,随后穿街走巷,将这些集新闻、小说以及漫画的精华于一处的最高典范带给美国大众。

那个帆布包他正带在身上,他对其毕恭毕敬,宛如对待神父穿的十字褡一样,他向我示范如何把背带绕过胸前挂到左肩上,右手便能轻而易举地伸进包内,将这些新闻、小说和漫画的最佳之作迅速取出并销售给大众。

人们的快乐和保障就靠我们这些新闻自由的卫士了。

到了下周二,我从学校跑回家,背上帆布包,把杂志全部装进去,并将身子向左倾斜着以平衡右边臀部上的杂志的重量,就这样我踏上了新闻事业的大道。

我们住在新泽西州的贝利维尔,那是一个位于纽瓦克③北部边缘的市郊小镇。

时值1932年,正是大萧条最甚之际。

我父亲两年前去世,遗留给我们的除了几件西尔斯—罗伯克④家具外,别无他物。

母亲便带着我和多丽丝投奔她的一个弟弟,也就是我的艾伦舅舅。

到1932年时,艾伦舅舅在事业上已经有所成就。

他在纽瓦克给一个饮料商做推销,每周挣三十美金,穿珠灰色鞋罩,戴活动衣领,有三套西装;他婚姻美满,肯收留一文不名的亲戚。

满载杂志的我向贝利维尔街走去。

那儿人多,在与联合街交叉的路口有两个加油站、一个小杂货店,还有水果摊、面包房、理发店、苏卡①[柯蒂斯(1850-1933)]美国新闻出版商,曾在费城创办《乡村绅士》及《妇女家庭杂志》,并开办柯蒂斯出版公司(1890),后又创办《星期六晚邮报》《大众纪事报》等。

②[掂量(diān·liáng)]斟酌,考虑。

③[纽瓦克]瑞里药房以及一个火车餐车式的小饭馆。

好几个小时下来我设法让自己引人注目,不断地更换位臵,从一个角落移至另一个角落,从这个橱窗移到那个橱窗,以做到人人都能看清我那帆布包上“星期六晚邮报”这几个既粗又黑的字样。

一缕斜阳表明晚饭时刻已到,我便走回家去。

“卖了多少份,老弟?”母亲问道。

“一份都没卖掉。

”“你去了哪儿?”“贝利维尔街和联合街的十字路口。

”“你都干了些什么?”“站在拐角处等着人来买《星期六晚邮报》。

”“你就只是站在那儿?”“一份也没卖掉?”“天哪,拉索尔!”艾伦舅舅来干预了。

“这事儿我想好久了,”他说,“我正打算定期买《星期六晚邮报》呢。

把我算作一个主顾吧。

”我递给他一本杂志,他付了我一个子儿。

这是我挣的第一个镍币。

然后母亲就向我传授推销员的技巧。

我该去按门铃,与大人们说话既要带着几分自信又要让人爱听,若遭拒绝就要用推销员惯用的口吻告诉对方,不管多穷,家中没有《星期六晚邮报》活得准会不开心。

我告诉母亲说,我已改变了靠做刊物生意发财致富的主意。

“如果你以为我会养个光吃饭不干活的家伙的话,”她答道,“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她叫我第二天一放学就背着帆布包上街去挨家挨户按门铃。

当我抗议说我觉得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时,她问我是不是想把我的皮带借给她,用它在我身上抽几下好让我清醒清醒。

我屈服于长辈的意志,心情沉重地踏入新闻界。

母亲和我的这场战斗几乎自我能记事起就开始了。

甚至还在此之前,当我还是北弗吉尼亚的一个乡下孩子时,母亲因不满父亲清贫的工匠生涯,便已决意不让我长成像他和他的伙伴们那样的人:手上满是老茧,背上套着工装裤,脑子里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问。

她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活有着种种丰富的设想。

她之所以把我介绍给《星期六晚邮报》,就是想让我尽早摆脱父亲的那种生活。

过着那种生活的人总是带着饭盒日出而作,靠着双手干活直到每一个毛孔都沾满污垢,死后留下的就是那么几件早年邮购来的可怜巴巴的家具。

母亲想象中更好的生活该是有办公桌和白衣领,熨烫笔挺的西装,晚上则该读书以及轻松地谈天,要是可能——假如一个人特别、特别运气,真个发迹了——年薪应高达五千美金,可以拥有一栋大宅第,一辆带折叠座的别克汽车,还可以去大西洋城①度假。

就这样我背着一袋子杂志又出发了。

我怕那些在可能的买主家门后龇牙②吠叫的狗。

按陌生人家的门铃令我胆战心惊,没人应门我便松一口气,有人来了我就惊惶失措③。

虽说受过母亲指教,我仍学不会推销员的伶牙俐齿。

人家门一开我就只会问:“想买《星期六晚邮报》吗?”在贝利维尔是很少会有人要的。

这是个有三万人口的小镇,好几个星期我按遍了镇上大多数的门铃,可还是卖不完我那三十份杂志。

有几个星期,我连续六天在镇上到处兜揽生意,但到了周一晚上仍然有四五本没卖掉。

我于是最担心周二早晨的到来,那时门口又会有三十本崭新的《星期六晚邮报》。

“最好今晚出去把剩下的杂志卖了。

”母亲往往说道。

于是我通常就站在一个繁忙的路口,那儿的交通灯控制着来自纽瓦克的人流。

红灯亮时,我就站在路边对驾车的人高声叫卖:“要买《星期六晚邮报》吗?”有一个雨夜,车窗都紧闭着,我浑身湿透地回到家,毫无出售记录可以汇报。

我母亲向多丽丝示意道:“同老弟再去那儿,让他瞧瞧怎样卖掉这些杂志。

”多丽丝那时才七岁,她兴致勃勃地与我回到了那个街角。

她从袋子①[大西洋城]美国新泽西州东南部著名的旅游城。

②[龇(zī)牙]露出牙齿,形容凶狠的样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