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的逻辑线索是从如何认识自己(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如何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如何进入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伴我成长”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道理。
“成长中的自我”揭示了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事实。
通过活动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自我意识会给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不健康、不成熟的自我意识会带来痛苦、不幸和消极的社会效果。
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本段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事例和狼孩等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读图P6-2,了解群体的类型及群体的特点,进而理解社会的涵义。
2、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3、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思考个人的认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增强健康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
1、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和社会密不可分的道理。
2、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
八、引入新课
讲述:“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来到勾达姆里村。
他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怪物:身子和人一样,头象巴斗,头上的毛发蓬乱,披散到肩头和胸前。
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回村里,细加观察,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8岁左右;小的2岁左右。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还给她们取了名: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马拉。
阿玛拉在第二年死于肾病;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象狼一样舔食东西。
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她们那目光锐利刺人的眼睛,黑暗中能象狼似的闪闪发光;再热也不淌汗,而是象狗般地张大嘴巴喘气,借以散热降温;不管主人给她们穿上什么衣服,都被撕个粉碎,她们不会说人话,仅在夜阑人静后,不时发出阵阵长嗥。
”
提问: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象人一样生活呢?
学生回答:略。
小结: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生活的,否则其发展就不可能正常。
看来遗传虽然重要,但是人所处的环境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长期与文明隔离的情况下,尽管其生理构造是正常的,但是其心理与行为却完全被环境所同化了,尤其是儿童,和狼在一起成了狼孩,所以说人猿泰山的故事终归是个科幻小说罢了。
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走进社会》,了解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了解社会伴我长大。
九、讲授新课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一段和图P6—1《社会在我们身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段的寓言和书本的图片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从出生之日起到现在,都与哪些人发生过联系,这些人在自己的成长中提供了哪些帮助?
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4、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小结:以上这些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活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
”
提问:大家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
那么鲁滨逊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生活了两年,是不是能说明个人离开社会能独立存在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生存所需要的工具、农具、种植的技术、捕猎的经验等方面说明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的。
)
讲述:因此,这个例子也不能证明个人离开社会可以独立生存。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成员。
那么社会有哪些不同的社会群体呢,这些群体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2图《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思考回答:
1、体的类型和群体的特点?(特点:由多数人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组成的集团。
)
2、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
3、我们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
4、社会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5、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回答:略。
过渡: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所以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多样的。
如果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你对自己就有一定的了解了。
活动:1、在社会上你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中,你的表现是否一致?
2、请同学们在4分钟内问自己10次:“我是谁?”,并把答案写下来。
3、写出“自己眼中的我”,“同桌眼中的我”和“我的同桌”。
学生活动、回答:略。
讲述:从刚才的活动结果看来,同学眼中的我和我的同桌虽是同一人,但结论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周围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看法不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应该进一步的懂得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应看到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十、课堂小结:
从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从社会中我们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十一、课内作业:作业本和填充图册。
十二、课后反思:
1、切身感受了新课程在内容上的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
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
得出的结论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因此,对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3、教师在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时,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论证,不要随意性太强。
那些对于本班来说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而且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可以考虑补充给本班学生的。
而如果利用新课程的机动空间,一味地给学生增加习题量和难度,那么,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的。
4、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互动过程
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