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砂土液化(1)

砂土液化(1)

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坡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水一部分份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陆地薄层状,网状细流称为片流。

片流对坡面产生剥皮式的破坏作用,使高处被削低,称为洗刷作用。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流线水状,再向下形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洪流猛烈冲刷沟底,沟壑的岩石并使其遭受破坏,称为冲刷作用。

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现象。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路线穿越法,界限追索法,布点法。

砂土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称为砂土液化或振动液化。

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1土的类型及性质(粒度,密实度,成因及年代)2饱和沙土的埋藏分布条件3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历时。

砂土液化的危害:地面下沉,地表塌陷,地基土承载力丧失,地面流滑。

土的组成及结构与构造:土由三相组成:固相——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液相——水;气象——空气。

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构成土的骨架,也是土中最主要的物质成分,空气和水则填充骨架间的孔隙。

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a蒙脱石b伊利石c高岭石),有机质。

土中的水:在不同作用力下处于不同的状态,可呈液相,气相或固相。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结合水分为强结合水(吸着水)和弱结合水(薄膜水)。

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岩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成因,水的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

主要包括风化地质作用,陆地流水地质作用(片流,洪流,河流),湖泊与海洋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成岩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风化作用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

工程勘察的报告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情况确定。

一般包括:a委托单位,场地位置,工作简况,勘察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往的勘查工作及已有资料的情况;B,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包括各项勘察工作的数量布置及依据,以及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方法的必要说明;C,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内容,并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D,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包括各项岩土性质指标的测试成果及其可靠性和适宜性,评价其变异性,提供标准值;E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监控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F,根据地质条件和岩土条件,工程结构特点及场地环境情况,提出地基基础方案,不良地质现象整治方案,开挖和边坡加固方案等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G,提出对建筑结构设计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应注意的问题,下一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等。

综合分析题:断裂构造,节理和断层:
断裂构造:岩层所受的地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裂隙和错断,称为断裂构造。

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节理分为1.构造节理:a.剪节理b.张节理 2.非构造节理a.风化节理b,御荷节理c.原生节理岩层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的成为节理,又称裂隙。

岩层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的称为断层。

断裂构造是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控制因素。

断层的基本组成成分称为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及断层破碎带,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基本类型指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1地貌及地下水特征2地层特征3构造标志。

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手受到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绝大多数褶皱构造是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是地壳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褶皱构造的力学成因:水平挤压力作用,垂直力作用,力偶作用。

褶皱构造的各组成部分称为褶皱要素,包括核部,翼,轴面,轴,转折端和枢纽。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

岩体稳定性分析:岩体稳定性主要受到地质环境,岩体特征,地下水作用,初始应力状态,工程荷载,施工及运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形态;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性状和其与坡面的关系是岩体稳定的控制因素; 地质构造是影响岩体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区域构造特点,斜坡地段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与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区域新构造运动等: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大多数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与地下水活动有关;
地震作用,爆破振动,气候条件,岩石的风化程度,工程力的作用,以及施工程序和方法等都会对岩体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丰水年或丰水期,气候变暖,各种灌溉。

水位升高的危害:使土层的含水量增加甚至饱和,从而改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地基土浸水,软化,承载力降低,使建筑物发生较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在地下水变动带(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内土层承载力降低,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在地基一定范围内,由于水力坡度较大,地下水渗流加快,对土体产生侵蚀能力,引发地面沉降或坍塌。

水位下降的危害:降低沿海城市抵御洪水,潮水和海水入侵的能力;地面沉降引起桥墩,码头,仓库等下沉,桥位空间减小,不利于航运;会引起建筑物倾斜或损坏。

滑坡的形成条件:几何边界条件包括滑动面,切割面和临空面。

力学条件:在贯通的滑动面上,总下滑力矩大于总抗滑力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