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景观(开题报告_)

园林景观(开题报告_)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题目 滨水空间---动之“律”滨水区景观设计姓 名 陈云萍 宁波理工学院学号3090424032专业班级091环艺指导教师邬秀杰分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开题日期2013年1 月21日文献综述滨水景观设计1引言滨水景观的设计基本环境是通过周围的驳岸、空间容量和水量、地形高差、水速等来表现的。

水在自然环境下会出现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态,演化为雨、雪、霜、雾等自然现象,与山石、植被和气象条件相结合形成色彩缤纷的自然景象。

因此水的特性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景观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自然情况下能产生流动的水、静止的水和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运动的水。

水在重力的影响下流动,顺势而下,形成江河、溪流、瀑布,相对静止的水则形成湖泊、池塘和海洋。

在外力作用下(分为自然外力和人工外力,包括风、地震、人工加压等),自然的水会产生波浪、波纹、跳跃、滴落和喷发等各种变化。

滨水环境设计理论发展轨迹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时,首先应当明确水体的基本功能,并结合其他功能需求和相应环境、具体的要求来进行空间环境设计。

于此同时,作为以人为主体的需求,还应当注意不只着眼于水体本身,更应当重视推动水体空间环境发展的相邻区域和环境相结合。

滨水环境设计的目标之一即在于:在满足其功能的基础上,创造一处风景优美并且便于使用的风景区。

水环境设计的要旨便是使水体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发挥良好的环境功能。

[1]2.概念滨水景观——顾名思义,包含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滨水,二是景观。

滨水的概念(WatersideDistrict)从字面上讲,滨水就是临近水的区域或场所。

这个区域包含水体或其局部的水体环境,也包括一部分陆地,更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

滨水景观设计,是一门在水和陆地两种不同的地理形态区域的交界面进行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目的的综合设计学。

狭义上讲,滨水景观设计是人类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包括城市扩张、农田扩大、环境保护等)而对原地理学范畴的水域及其临近区域进行空间的、审美的、功能的科学设计。

广义上讲,滨水景观设计是对一切与滨水区域有关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进行的综合处理的学科。

具体地讲,滨水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处理人类活动叠加在水、陆这两种地理形态上的“空间安排”,使之具有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的特质;另一方面还要处理人类系统纳入大生态系统后的复杂的“物质流与能量流”。

[2]“空间安排”是“表”,“大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处理”是“里”。

只有处理好了“表”、“里”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才能说是完成了滨水景观设计。

3.国内外现状工业革命之前,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滨水空间基本处在一种相对原生态的状态下,一部分滨水空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另一部分与人们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滨水环境虽经过少许改造,但仍然是人们赖以生存并且繁衍生息的源泉。

[3]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机器化大生产席卷全球,通过这个机遇,滨水空间也受到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和改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原先依滨水而居的仓库、航运码头、港口被废弃,加之水体污染严重,滨水地区一度成为环境恶劣、臭气熏天的衰落区代表之一;现代交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滨水地区的复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课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大城市追求和提升城市综合能力的需求。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化滨水区规划设计发端于美国,以奥姆斯特德(F.L.01msted)的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之翡翠项链、芝加哥博览会以及查理斯.艾里沃特(1893)(CharlesEliot)的麻省若费尔(Revere)海滩保留地(1896)为代表。

[4]滨水区开发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数学者是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进行滨水区开发、滨水区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5]我国开始对滨水区研究并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从滨水区总体开发和规划到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从普通市民角度切入,关注市民的亲和性、可达性,特别是要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幼残疾人的要求等,能让市民尽可能的参与规划与设计,创造出更多的满足市民多样需求的滨水空间。

二是创造舒适宜人的都市意向,感知空间理念。

从目前我国滨水区整体开发情况来看,尤其是城市滨水区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整体观念,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目标单一、手法单调、滨水区面貌雷同等不符合滨水来发来说,无法展现滨水特色和不同城市风格。

此外,滨水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实践过程中带有较大盲目性,盲目的跟随只会使滨水空间的发展达到越来越尴尬境地,让人嗤之以鼻。

4.研究方向水是人类最早的交通运输载体,它作为自然的元素,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的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它为载体,广阔悠远的水域产生了不同的“水文化”现象。

水是城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生态要素,滨水区作为陆域与水域的交汇地带,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生态特征,体现城与水、人与水的情感地带,而每个城市的河流或者滨水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需求和人文特色。

[6]一个成熟的滨水景观设计应该会考虑以下的一些方面的原则:4.1 效益兼顾原则滨水绿地区具有防洪、水运和灌溉等基本功能,能发挥重要的经济效益。

同时具有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水体的可及性与亲水性、丰富游憩观赏内容等功能,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规划建设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优先改善生态的环境。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更好保护好原始植物群落的自然形态,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 以人为本原则滨水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需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你的设计之初,即紧紧的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顺应当地居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尽可能为广大游客、市民提供环境优美、安全舒适、健身游憩的场所,满足游客和市民的对于不同食物生活需求,才能更好的突出以人为本的这一原则。

4.4 乡土化原则景观建设材料的乡土化,打造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所需的植物资源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就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增强植物的适应能力和体现当地植物特色;还有就是园林设施建设材料乡土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园林小品、建筑物等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

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符合当地居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

4.5 文化传承原则城市滨水区域多为当地历史文化的洼地,汇聚和沉积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滨水景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展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维护、传承和发扬本地优秀的历史文化,为滨水景观注入文化活力,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

[7]5.进展情况从近现代的发展来看,滨水区域、滨水景观在城市规划设汁中十分受重视,滨海、滨河、滨湖以及港口等滨水景观区域大都扮演着城市标志性的角色。

[8]在许多非典型性滨水城市的规划设计案例和实际的建设施工中,也尽可能地通过有效手段将自然形态下的江河或毗邻水系与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具有人文特色的城市区域滨水景观,大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改善了城市的生态质量,这些城市的滨水景观区域成为城市整体结构体系中极具活力和魅力的特殊空间场所,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城市滨水区域的重新规划、再开发和再利用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而以适应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需求,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城市未来性。

而中国在与全球经济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中,也更加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的重新评价、论证、再利用等,使之更加符合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起新的、更加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体系,相对的对于中国来说这个任务是艰巨的,怎样发展成为了每个人思索的重要课题。

6.存在问题滨水景观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它以水为主体,以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为主题。

而如今各地滨水地带景观雷同化现象十分突出,无法真正的体现地方特色,滨水地带毕竟是一个区分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滨水景观开发必须依赖周密而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

近年来,滨水地带景观开发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

人们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提出了精神生活也要相应提高的强烈呼吁,滨景观带应与现代、繁华、富含信息特征的环境相适应,亦应体现高科技、高技术、高品质的滨水景观精神,将经济景观和时代交融一体。

现状需要我们把握好滨水景观与水利工程的主次,以及如何更好的体现滨水景观设计思路。

对于这个我提出滨水景观设计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供大家进行参考:6.1 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把保护和利用景区原有资源放在首位,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6.2 滨水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明确旅游开发应始终贯彻以自然保护为第一的原则,突出自然景观的质朴与完整性,重点搞好文化建设,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6.3 滨水景观的设计重点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

以滨水地域、地貌为基础,结合文化和特有资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园景观带。

打造成为城市最重要的休闲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活动和有氧呼吸的场所,同时展现地区的城市新风貌。

6.4 滨水景区设计的思考方向6.5 滨水景观应服从、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刻不容缓。

滨水景观是作为辅助、延续水利工程形式出现的,应服务于水利工程。

[9]6.6 自然生态思考景区中尽可能栽种本土树种,植物配置充分考虑季相变化、色彩变化和层次的变化。

选择姿态优美、生长势强、病虫害少、易于养护的树种。

6.7 色彩秩序思考对景区内的路面铺装、座椅、果壳箱等景观设施予以色彩控制,即控制色彩基调,使色彩秩序不致过花过乱而失去景区的档次品位。

6.8低碳、环保理念与生态设计相结合生态持续景观设计应该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迁想妙得”。

设计过程必须尊重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 [10]6.9突出重点以重点地段的景观为突破口,同时对景区路面、绿化、小品及建筑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改进,提升整个空间的绿化、亮化水平。

[11]7.结语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为追求强大的城市竞争力,每个城市对城市景观要素的品质日趋重视。

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更新的过程中,要以多元论的思维,采取多种的方式,积极应对不同的城市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