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类开题报告
1.2.2Pb胁迫对乔木生理特性的影响
Pb处理显著抑制乔木的根系伸长,乔木根系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均受到Pb的显著抑制。乔木的根系活力均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Pm)含量均先增加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内均降低,只是变化的幅度和进程不同[16]。可导致乔木叶片中chla、chl及叶绿素a/b值的显著下降。使叶片产生光抑制现象[17]。
3.2分析实验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判定红椿对N、P、K的吸收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有怎样的变化。
3.3分析实验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判定红椿体内酶的活性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有怎样的变化。
4 实验材料
盆栽试验设置在温江校区苗圃内。
以温江本地土作为供试土壤。
在四川省洪雅市种苗站选取生长环境相同、 生活能力强、 无病虫害且植株大小和成熟度相近的一年生红椿种苗100 株 (株高约30cm、 地径约 8 cm ) 作为供试植物。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Pb胁迫对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生长发育的影响
选题类型
应用基础
课题来源
自选项目
学 院
风景园林学院
专 业
园林
指导教师
宋会兴
职 称
副教授
姓 名
方骄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20100298
1立题依据
1.1研究对象概况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又名香椿、猪椿、春阳树、椿甜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红椿是我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渐危种[1]。红椿又名红楝子,是名贵的用材树种,分布虽较广,但很零星。红椿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珍贵速生用材树种。《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年)将毛红椿列为国家第一批二级保护濒危物种[2]。
2.1不同浓度Pb胁迫对红椿光合色素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温江本地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 (0、50、200mg . Kg-1和 800 mg . Kg-1)条件下的光合色素的变化。
2.2不同浓度Pb胁迫对红椿N、P、K吸收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温江本地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 (0、50、200mg . Kg-1和 800 mg . Kg-1)条件下的N、P、K吸收状况。
1.2.3园林植物对Pb的富集及修复
Pb胁迫园林植物,植物地下部Pb含量大于地上部, 即根>叶或根>茎>叶; 且植物不同部位Pb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不同程度的增高, 且根系Pb含量增大幅度均比地上部( 叶片或茎) 大,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Pb含量比值及Pb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率均较低[18]。
2研究内容
5实验方案
5.1Pb胁迫梯度的设置
为了解红椿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下的生长适应特征,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西南地区重金属污染概况,设置 4个 Pb 胁迫梯度: (CK ) 0 mg · kg-1、 (T1 )50mg · kg-1、 (T2 )200mg · kg-1、 (T3 )800mg · kg-1, 均为干土, 以 Pb 计。 每种梯度各20盆,共计100盆。
2.3不同浓度Pb胁迫对红椿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温江本地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 (0、50、200mg . Kg-1和 800mg . Kg-1)条件下的红椿体内的酶的活性。
3预期目标
3.1分析实验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判定红椿的光合色素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有怎样的变化。
1.2文献综述பைடு நூலகம்
Pb污染土壤后,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Pb胁迫条件下乔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在钙质紫色土表现为茎>粗根>叶>细根。相同浓度Pb处理条件下,单株乔木总生物量均表现为钙质紫色土大于酸眭紫色土[14]。随 Pb 浓度增乔木叶片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叶长和叶面积均减小 ; Pb 胁迫使得乔木根茎比发生明显的变化, 还加大其叶的凋落程度, 同时整株生物随着 Pb 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极显著降低趋势[15]。
1.1.1生存现状
红椿多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我国主要则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湖南、贵州、福建、重庆以及四川盆周山区。垂直分布于海拔300m一2 260m,通常多生于海拔300In一800 m的低山缓谷地阔叶林中。
1.1.2研究意义
Pb 用途广泛,但人们对其不合理的利用,致使Pb 污染和 Pb 中毒事件频发。Pb 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 威胁动植物生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3,4]。因此, 缓解 Pb 污染的危害, 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刻不容缓。 Pb 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过量的 Pb 进入土壤后会产生明显的毒害效应, 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5,6], 但仍有一些植物能在较高的 Pb 浓度环境中生长[7], 能对 Pb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安全无污染、美化环境等优点并逐渐成为 Pb 污染修复的主要手段, 目前对该类植物研究集中在草本植物与农作物, 其具有生长周期短、 容易栽培等优点,但普遍存在生物量低、 生长缓慢等缺点[8], 而乡土木本树种则具有生物量高、适应本地环境能力强等优点,且可能具有 Pb 污染修复的潜在能力[9]。 植物修复技术已成为遏止这种趋势的关键力量, 而具有适应性强、 生长量大、 抗逆能力高、 繁殖容易的潜在速生乡土树种已经成为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10,11]。红椿 (Toona ciliata Roem ) 作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是我国热带、 亚热带地区的珍贵速生用材树种, 目前陷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对其研究仅有零星报道,如关于其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体内化学成分分析等研究[12,13]。红椿可能对 Pb 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和积累能力, 且不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为此本文研究Pb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四川乡土树种红椿对重金属的耐性以及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