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区情》必备考点
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Tgongkao
惠济区位于黄河南岸,是郑州市的市辖区。
作为郑州市规划的市区北部组团(惠济区)的主体,其南邻金水区,西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下辖两镇、六个办事处和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郑州农业高新技术试验区和大河工业园三个开发区。
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总人口20.1万(2013年),其中城镇人口9.7万。
惠济区拥有距省会城市最近的自然山体—邙山,滨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区600万株树木、6.4万亩有林面积,是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
惠济区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和“土地综合利用试验区”,有新规划48.8平方公里新城区,有20个村庄被列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其中6个村被市政府批准首批实施改造;河南惠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郑州市域范围内唯一的省级开发区。
历史沿革
古惠济镇旧属荥泽县,1931年属广武县,1953年划归郑州市郊区。
2004年5月1日,郑州市邙山区正式更名为惠济区。
惠济区名具有美好深刻的字意与内涵。
“惠”的字面意思为给人好处、受到的好处,如恩惠、受惠无穷等。
同时“惠”又是常用的敬辞,如惠顾、惠临等体现了尊重、欢迎对方的语意。
“济”在汉语中解释为对事情有益,富于成果、成效,还有形容人多之意,如人才济济、济济一堂等。
“惠”“济”相连,寓意区域有“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的深刻含义。
行政区划
惠济区政府下辖两个镇和六个街道办事处,对所管辖区的行政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二个镇:花园口镇、古荥镇。
六个街道办事处:老鸦陈街道办事处、长兴路街道办事处、迎宾路街道办事处、新城街道办事处、刘寨街道办事处、大河路街道办事处。
两个开发区: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郑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惠济区的经纬度为东经113.6度,北纬34.87度。
气候环境
惠济区属北温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春旱多风,冷暖无常;夏炎多雨,水热同期;秋凉晴爽,日照充足,冬寒干燥,风多雪少。
一年之内四季分明。
气温年际变幅较大,总的比较温和。
年平均气温14.2℃,年度变化幅度在13℃—16℃之间。
多年平均降雨量649.9毫米。
降雨量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分布不均。
最大年降雨量1041.3毫米,最小年降雨量384.8毫米。
降雨量随地势高低由南向北递减。
[4]
经济综述
2011年惠济区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64686万元,同比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598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80188万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335900万元,增长6.0%;三次产业比重为6.4:49.7:43.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9748万元,增长17.8%。
第一产业
2011年惠济区农业主要表现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现“一增一降”,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35公顷,粮食总产量26678吨,分别增长0.6%和下降1.0%。
蔬菜播种面积持续增加,总产稳步增长,全区蔬菜总播种面积6856公顷,蔬菜总产25.89万吨,分别增长0.4%和增长3.9%;畜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不断优化。
全区禽蛋产量和奶产量分别为0.59万吨和3.33万吨,分别增长1.7%和9.5%;肉产量0.67万吨,增长1.5%。
全区
猪存栏和禽存栏分别为2.27万头和157.1万只,分别增长8.1%和8.7%;牛存栏0.90万头,其中,奶牛存栏0.88万头,增长8.4%,其中奶牛存栏增长22.2%。
2011年全区水面面积达到1062公顷,较上年增加43公顷,增长4.2%;水产品产量达到2.41万吨,较上年增长5.7%,其中鲤鱼产量达到1.78万吨,占全部鱼类总产量的73.5%。
第二产业
2011年惠济区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094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7%。
全年我区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0404万元,同比增长18%,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85575万元,同比增长18.5%。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095万元,增长5.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175万元,增速为-27.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82065万元,增长1.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93017万元,增长34.0%。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7242万元,增长25.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3162万元,增长5.9%。
2011年惠济区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在生产平稳增长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
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74857万元,同比增长20.2%,产销率达98.6%,实现利税40099万元,增长25.4%;实现利润25868万元,增长22.3%。
第三产业
2011年惠济区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8917万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4332万元,增长25.3%,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85万元,增长10.0%。
按投资单位性质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258979万元,增长9.4%;港澳台商完成投资13274万元,下降42.5%;外商投资完成55110万元,增长82.4%;民间投资完成518969万元,增长40.5%。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9566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住宅投资202914万元,增长14.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39.9万平方米,增长38.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0.9万平方米,增长35.6%。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2.3万平方米,增长92.6%;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2.4万平方米,下降41.1%;完成销售额21.3亿元,下降22.4%。
施工项目个数58项,比上年下降19.4%,其中新开工项目28项,下降34.9%;竣工项目个数30项,下降23.1%。
项目建成投产率51.7%。
区委、区政府确定的63项开工建设项目,实际开工建设39项,累计完成投资3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2.4%;辖区内23项省市重点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4.5亿元。
交通
惠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地势平坦,是进出中原的咽喉,京广铁路大桥、亚洲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南北贯通,310高速公路、107国道、江山路(豫68)、大河路、郑花公路、郑州北环道穿境而过。
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和107、310高速公路的交汇点,陆路交通呈“双十字”型。
区内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亚洲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是全国交通的枢纽。
距郑州国际航空港仅20分钟车程。
随着郑州市“东移北扩”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连接黄河游览区、黄河大观的黄金旅游大道省豫68将扩宽为双向八车道。
8条市内公交线路汇入市区大公交网络。
区内主干道天河路和开元路纵横交错,天河路从江山路直达黄河大堤,开元路连接107国道和江山路,2013年惠济区区已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四横四纵高等级城市道路骨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遍布乡村。
人口
2013末惠济区总人口274028人,其中城镇人口184969人;非农业人口65766人。
总户数91039户。
年平均人口272982人。
全区人口出生率10.35‰,死亡率4.01‰,自然增长率6.34‰。
社会
惠济区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975元,比上年增长27.1%。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0元,增长13.3%;人均消费性支出12493元,增长3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945元,增长23.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82元,增长20.0%。
恩格尔系数为29.0%。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90.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75平方米。
教育
郑州大学城北区建于惠济,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中州大学、郑州财经学院、郑州铁路警官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在此落户。
旅游
邙山
在郑州的六区中,唯有惠济区拥有一座伏牛山余脉——邙山。
它也许不够险峻,但沟壑纵横,起伏有致,缓坡处处,山道弯弯。
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惠济区区已建成16平方公里“一山美景,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邙岭大型水土保持生态园、沿黄河长27公里宽100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形成了郑州北部的绿色屏障,构筑了绿色长堤。
西山黄帝城
被誉为“华夏第一城”的西山黄帝城,已被专家确认是黄帝建造的五城之一。
古荥镇
古荥镇包括了古荥阳的大部分区域,是楚汉争霸的主战场,刘邦、项羽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如火如荼的历史大戏;古荥阳城墙虽历两千多年风雨,仍有一部分挺立在惠济大地;而汉代冶铁遗址则因是全世界最早、规模最大的冶炼工场而轰动世界。
以上三处古迹都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都集中在古荥这么一个千年古镇,实在是中国罕见,北京来的考古专家大发感慨:“一镇三宝,一步三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