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讲古典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武汉大学

第4讲古典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武汉大学

第四讲 古典马克思主义
基本概念简介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以马克思 (K. Marx) 、恩格 斯(F.Engels) 和列宁(V.I.Lenin) 等为代表的古典马 克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对古典重商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进行了批 判,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关于经济与政治、国内与国 际之间互动关系的思想体系。
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 动以及作为这些矛盾体现的阶级斗争来考察人类社会 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将人性置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 之下进行考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对对 人性的简单和固定判断。
Back
4.2.2.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
1.自由贸易并没有导致国内普遍受益 2.国际分工掩盖了对其他国家的剥削
1.自由贸易并没有导致国内普遍受益
“廉价的面包,高额的工资,这就是英国的自由贸易派不惜耗 资百万力求达到的唯一目的……总之,人们要求自由贸易,是为 了改善劳动阶级的处境”。
“可是奇怪得很!想尽办法让人民得到廉价的面包,而人民 却不领情。现在英国廉价的面包,如同法国的廉价政府一样,都 信誉扫地。人民将那些充满献身精神的人们,包令、布赖特一些 人及其同伙,当做自己最大的敌人和最无耻的伪君子……他们宣 传,谷物税就是工资税,工人陷入贫困,是因为必要生活资料的 价格昂贵;但工人问到,为什么工资下降率超过谷物价格的上涨 率”。
“自由派回答道:‘你们是不幸的,因为你们生育的孩子太 多了,你们的婚姻比你们的手艺还多产!',‘决定工资的不仅 是谷物的价格,而且还有供给的人手之间的竞争'”。
Next
“所谓的自由贸易,只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切依然阻碍
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够充分地自由活动罢 了。不管商品交换的条件如何有利,只要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 系继续存在,就永远会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那些自 由贸易的信徒认为,只要能有效地运用资本,就可以消除工业 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对抗,但恰切相反,这只能使这两 个阶级的对抗更为显著”。
“假定不再有谷物法,不再有海关,不再有城市进口税,
一句话,假使工人迄今仍然抱怨的造成自己贫困境遇的那些偶 然情况都全部消失。那时,一向掩盖着他的真正敌人的一切帷 幕就被揭开了,他将看到,摆脱羁绊的资本对他的奴役并不亚 于受到关税约束的资本对他的奴役。这是谁的自由呢?这是资 本压榨劳动者的自由”。
—— 1848年1月9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上所做的《关 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Back
4.1.2.所处时代的理论背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批 学者开始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 发展规律。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古典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
到19世纪,工业革命的普及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 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和机会。 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渐显露和发展。周 期性经济危机开始出现, 1825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 第一次全局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后危机的周期不断 缩短,破坏性越来越严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加剧 了社会的分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工 人运动(如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 人大罢工、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大罢工、英国工人的宪 章运动)。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时社会科 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如果说自由贸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国如何牺牲别国 致富,那么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意外,因为这些先生们 同样不懂得,在每一个国家内,一个阶级是如何牺牲另 一个阶级而致富的”
Back
4.2.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评价
1.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2.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矛盾 3.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途径
1. 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2.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然,也存在跨越式发展 的可能。
Next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 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 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从封 建社会的灭亡中所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 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 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 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个对立 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250-251页。
Back
4.2.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2.1.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趋势 4.2.2.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 4.2.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评价 4.2.4.民族解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问题
4.2.1.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趋势
1.社会发展的动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先进阶级与落后阶级的矛盾
主要内容
4.1.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4.2.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3. 列宁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4. 现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4.1.古典马克西主义的时代背景
4.1.1.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4.1.2.所处时代的理论背景
4.1.1.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Back
2. 国际分工掩盖了对其他国家的剥削
“我们已经指出,在同一个国家里,自由贸易在不同 阶级之间会产生怎样的一种友爱。即使自由贸易在世界 各国之间建立起友爱关系,这种友爱关系也未必更具有 友爱的特点。把世界范围内的剥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爱, 这种观点只有资产阶级才想得出来。在任何个别国家内 自由竞争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以更大 的规模再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