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分页)
第周第次课总第次课
为主的诗歌样式。
盛行于西周。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
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
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
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三)、其他资讯
(一)《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
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
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
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二、词句注释
⑴乔木:高大的树木。
⑵休:息也。
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
息:此处《韩诗》所载版本作“思”,语助词,与下文“思”同。
⑶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⑷江:江水,即长江。
永:水流长也。
⑸方:桴,筏。
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⑹翘翘(qiáo桥):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错薪:丛杂的柴草。
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⑺刈(yì义):割。
楚:灌木名,即牡荆。
⑻归:嫁也。
⑼秣(mò莫):喂马。
⑽蒌(lóu楼):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⑾驹(jū居):小马。
[2]
三、内容理解
(一)求之不得,痛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国的乔木枝叶高耸无法遮阳,不能用来作为歇息的地方。
就如同出游在汉江边的那个女子,让我可遇而不可求。
汉江汤汤,在那滔滔江水的彼岸,有我心爱的女子。
她在水边游玩嬉戏,身影纤细,动作灵巧。
汉江雾霭氤氲,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我站在汉江对岸,只能远远的望着她在雾气中的身影。
我好像看到她泛舟江上,穿行于雾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