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中考课内文言知识点梳理及配套练习21份-曹刿论战

初中中考课内文言知识点梳理及配套练习21份-曹刿论战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曹刿论战》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课文分析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2.人物形象特点: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三、习题A套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上文作者相传是(时期)的(人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答案】1.春秋;左丘明。

2.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关键词:之、狱、虽、以;注意补充省略的部分)3.D(D错在“主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曹刿的深谋远虑,而非庄公这一人物。

)B套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

【答案】1.《曹刿论战》;左丘明。

2.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关键词:其、靡、故、之)3.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C套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分)1.这篇课文选自史书。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师战败,曹刿没有立即下令追击,是因为“”(限四字),他认为追击的有利时机是时。

(限四字)(3分)【答案】1.《左传》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关键词:鼓、作、再、竭)3.惧有伏焉(1分);辙乱旗靡(2分)四、考题链接2011届青浦一模卷阅读《曹刿论战》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一鼓作气3.从选文看,下列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答案】1.左传。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关键字:鼓、作)3.A2012届一模卷A卷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作者是(人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曹刿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3分)A.取信于民B.把握战机C.公平公正D.彼竭我盈【答案】1.左传;左丘明。

2.(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辙留下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齐军的队形。

(关键词:其、轼、之;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A2013届奉贤一模卷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课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所作。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答案】1.左传左丘明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虽、以)3.C (A错在“深谋远虑”,与“冷漠”相对的应是曹刿的“关心国事”;B错在对原因的概括不完整,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加上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D错在“彼竭我盈”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其辙乱,其旗靡”才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2013届二模卷D卷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曹刿论战》选自《》。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刿请见是因为他认为当权者浅陋无知。

B.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要取信于民。

C.鲁国是凭借勇气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D.论战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答案】1.左传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虽、以)3.C(错在鲁国取胜是凭借“取信于民”和“善于把握战机”)2014届静安二模卷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 本文选自。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 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现了庄公的贤明与虚心。

【答案】1.《左传》(1分,书名号不写不得分);鲁国(1分)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裁决)。

(3分,一句1分,关键词:之、狱、虽、以)3.C(3分)(A错在“齐军”,应是“鲁国军队”;B错在对原因的概括不完整,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加上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D错在几番问答并不能表现庄公的贤明。

)《曹刿论战》三、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2.作品: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清晰,繁简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四、课文分析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令弱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鲁国获胜的原因在于: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2.人物形象特点:①曹刿——有责任感、爱国情(和“乡人”的对比);深谋远虑(指他重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对比)。

②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的一面,也有能听取曹刿建议并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的另一面。

3.段意:第①段详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必须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第②段概写战争经过..:鲁庄公的两个“将”;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第③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解释两个“可矣”。

4.写作特色:①叙事线索:以长勺之战的时间为线索,分为战前、战时、战后。

②对比(详见“人物形象特点”)三、习题A套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上文作者相传是(时期)的(人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刿请见的行为表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

B.曹刿认为弱国战胜强国必须事先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C.选择辙乱旗靡的时机乘胜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D.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主要突出了庄公的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B套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选段写了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彼竭我盈”时是曹刿用以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

C.“辙乱”、“旗靡”照应了前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情节。

D.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

C套阅读《曹刿论战》第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分)1.这篇课文选自史书。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师战败,曹刿没有立即下令追击,是因为“”(限四字),他认为追击的有利时机是时。

(限四字)(3分)四、考题链接2011届青浦一模卷阅读《曹刿论战》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一鼓作气3.从选文看,下列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2012届一模卷A卷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作者是(人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曹刿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3分)A.取信于民B.把握战机C.公平公正D.彼竭我盈【答案】2013届奉贤一模卷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课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所作。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