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之
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分析
第八章
第九章
二、木结构概述
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构架制”。
a.竖四根垂直立柱。
b.柱上端施梁、枋连接,成为“一间” (平面、空间、结构的单元)。
c.梁上筑起层叠梁架,支撑屋顶。
2、“墙倒屋不塌”,即木构架承受屋面及楼面等荷载,
墙体不承重,只起围合及分割作用。
适应性强能满足各种气候带的要求。
抗震性强木材本身具有柔性,榫卯
节点有一定的可活动性。
3、木结构的主要型制
①穿斗式(串逗式)
直接以落地柱上端支撑
檩条,柱间沿进深方向用穿
枋联系,形成一榀梁架。
优点:柱径小,用料小。
柱子排列较密,整体性强。
缺点:柱子排列较密,空间尺度小。
南方民居多采
用穿斗式。
②抬梁式
梁上架短柱,短
柱上架梁。
重叠数层,
和最上层的脊瓜柱形
成一榀梁。
两榀梁架
用横向的枋联系,各
层梁端头支撑屋檩,
脊瓜柱上承屋脊檩。
优点:柱子数量少,梁跨度大,室内空间较大。
缺点:柱和梁较粗大,消耗
大木材较多。
适用于北方地区及
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③井干式
木承重结构墙,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榫口,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为墙壁。
耗材大,面宽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常见于林区。
干阑式
在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为避湿防潮而底层架空的木结构或竹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西南及南部等少数民族地区。
密梁平顶式
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其上铺一层细树枝,再拍实土屋顶层。
围合土墙或石墙厚实高大,且有明显收分。
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等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的地区。
《营造法式》中规定了所有木材的度量标准。
“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厚。
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式,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
”
梁思成
实行“标准化”的优点:
•缩短设计时间;杜绝原料的浪费;经济预算得
到保证;保证建筑在一定的质量下完成。
• 可预先制作各种构件运送至工地拼装,或拆运
建筑,易地重建。
• 可同时施工多座房屋,标准构件亦可随时替换
及翻新。
• 便于计算材料及预制构件,大材损耗后,可截
为小材,重新使用。
• 施工速度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