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修改)

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修改)

青浦佳佳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一、背景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有效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前儿童进行入小学进行的适应性教育。

分析以往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我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全园对幼小衔接课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明确的操作要点,缺乏对应的评价机制。

2.缺乏正确的培养观念,重认知技能、轻习惯培养和情感态度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3.对有效衔接的内涵理解浅表,重阶段性主题教育活动而忽视长期以往教育的意识(往往仅利用5~6月份的主题《我要上小学》实施幼小衔接);重显性教育措施而忽视隐形教育方式(如重一个个活动而不关注利用环境、日常生活环节等将相关目标隐含并引导)根据以上要求和分析,我们特制订本方案,以不断提高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二、指导思想:以“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和“青浦区幼小衔接实施方案指导建议”为主要依据,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结合幼儿园新课程理念,创设条件、有效利用资源,开展科学、丰富的各类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实现每个幼儿两个不同阶段教育时期的平稳过渡,为入学做好各种准备,建立幼儿上小学的自信心。

三、活动目标: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内容及途径1.阶段及重点目标:●小、中班阶段:注意从幼儿一入园开始,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大班上学期:培养初步的任务意识、责任感,愿意为他人服务;初步的评价意识;各种学习习惯的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长大有信心。

●大班下学期(入学预备期):语言表达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进一步提高,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等;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积极向上、愉快。

2.落实途径(1)教师方面●成立幼小衔接核心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会议,定期进班了解实施情况,提出调整意见等。

组长:徐秀清副组长:朱爱芳王全妹核心成员:陈惠支菊芳王海燕郑思璐王桂英●开展家长对于幼儿幼小衔接教育方面情况的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并制定对应的幼小衔接工作策略。

●组织全员教师了解学习园幼小衔接课程方案,明确主要任务内容、目标方法等,引起对此项工作的重视。

●加强对大班教师的前期培训,重点学习内容:“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将有效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我上小学了主题解读等”。

●大班制定班级计划时,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小衔接”,全面启动“幼小衔接”活动。

(2)幼儿方面●结合幼小衔接目标,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新课程教材主题活动以及幼儿园生成主题活动,有目的地在各年龄段落实各项幼小衔接目标。

重点:大班第二学期的幼小衔接主题“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开展。

●关注一日生活活动中各种习惯、情感态度的养成重视并结合一日生活各环节,加强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将各种目标要求隐含于环境创设结合各类活动特点,将目标有效隐含于环境创设,有的放矢得引导孩子在和环境、材料的互动中逐步获得能力、形成习惯。

(3)家长方面●开展各类家长学校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培养重点,鼓励家长参与各种班级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相关专题讲座,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并落实于日常亲子活动过程。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和班主任的日常沟通,针对各自孩子的个性特点、优弱势等,因人施教。

五、“入学预备期”活动方案(大班第二学期)(一)活动时间:2015年2月——2015年7月(二)活动对象:全体十个大班(三)活动步骤: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2015年2月—3月)1.学习《纲要》、“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将有效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认识。

2.各班制定班级计划,落实幼小衔接实施计划,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小衔接”,全面启动“幼小衔接”活动。

3.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实况调查表,了解家长和老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现状,以此分析主要问题,制定解决对策。

4.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解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实质,鼓励家长共同配合和落实幼小衔接工作,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阶段:实施、提高阶段(2015年3月—6月)1. 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效落实各种有效衔接内容,培养各种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责任意识、时间观念等,为进入小学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2.开展《我上小学了》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向往上小学。

3.开展各类体验性活动,参观小学、学做小学生,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三阶段:总结、梳理阶段(2015年7月)1.整理有效衔接主题实施课程内容2.积累幼小衔接优秀课例和活动案例(四)具体实施方法1、作息调整(1)逐步减少午睡时间:逐步减少午睡时间,从3月份开始每月逐步缩短10分钟。

(2)延长集体教学时间: 6月由原来的30分钟延到35分钟,每天安排2节集体活动。

(3)加强逻辑思维的学习:增加语言、数学、探索等活动的比重。

5月下旬开始每周必须有一次数活动、一次探索活动、一次情景挑战的语言活动。

(4)5月下旬开始,上午在课间安排十分钟自主活动时间,便于孩子学习安排课间活动和体验时间。

让幼儿知道课间十分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做,培养合理自主安排课间十分钟,为入小学作准备。

(5)保证每天下午半小时的运动时间,提高做操、列队等基本技能,学会运动量的自我调节和活动时的自我保护,增强应对高强度学习的身体素质。

2.一日活动(1)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鼓励幼儿在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在不懂的地方记个符号,活动结束或当天一定搞清楚,要帮助孩子建立并坚持“问题不过天”的习惯。

●创设“我问、我学、我做”等活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我问”——给孩子创设提问空间,让孩子自主提问。

“我学”——幼儿自主推荐操作内容和操作材料,在区角和自由活动中进行。

●创设“我的收获发布会”,让孩子及时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感受分享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向大班幼儿介绍小学的特点和要求,带幼儿参观小学生上课和有组织地参加一年级队日活动,与小学生联欢,共同举办作业作品展览。

召开幼儿结业庆祝会,以便培养大班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强烈向往。

●每天中午利用餐后半小时开展“倾听一刻”,改编幼儿熟悉的故事,交代任务找不同,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内容可逐渐增加难度。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自选一张“任务卡”,教师不随时提醒幼儿完成任务,在离园前反馈幼儿完成任务情况,培养幼儿任务意识。

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增加任务的量和调控实施任务的时间。

●养成“每天记一记”的好习惯,在集体活动之后,利用5分钟主动回忆内容要点,在离园前,利用10分钟回忆一天发生的事或感受,培养孩子提炼记忆问题的能力。

(2)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自我安排计划:从一天、一周、一次活动等进行规划,培养幼儿自我安排和规划能力。

●自我管理:建立《宝宝争星手册》,幼儿按照手册上的小贴士,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一周根据手册上的星数,评选“闪亮星宝宝”,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规则意识: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了解规则、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从而形成从表象的认识,到实质的理解吸收,做到行为内化,形成习惯。

(3)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我做小主人”的活动,让幼儿自主整理个人或班级物品,保管个人或班级物品,幼儿每人认养保管一种自然角植物,评价保管情况,培养幼儿的整理和保管意识。

●在教室、大厅贴有各种“生活小窍门”,提醒幼儿关注图意,定期和保健教室互动,提高幼儿生活能力、自我服务意识。

●发放“服务卡”,引导幼儿每周把为自己、为家里、为班级服务的事记录在表●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幼儿轮流到弟弟妹妹班级,帮助穿脱衣物,生活照顾,体验服务的快乐。

(4)幼儿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开展“闪亮十分钟”活动,每天确立主打明星、比拼项目,幼儿通过挑战擂台,不断树立幼儿的自信。

每月一次“精彩班级秀”,每班一个节目巡回演出,为幼儿创设表现的机会。

●创设“交友网”,为幼儿开辟交友空间和时间。

每天半小时混班、混龄的自由活动,鼓励幼儿在跨班、跨年龄段的同伴中交往,加入交友网,通过交流分享总结交友的好办法。

●建立班级公约。

班级增加必要的活动规则,并让幼儿经历规则产生的过程,用共同约定的看的懂的方式记录和执行,体验规则对于同伴共同生活和学习的意义,理解规则的含义。

丰富深化各类活动的活动规则并严格执行,形成自觉遵守各类规则的良好行为。

3.环境创设(1)开学初,创设“幼儿园一天”的环境内容。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一日活动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表,并伴随一日活动过程学习和体验时间概念。

让幼儿了解大班第二学期的作息时间和内容,每次活动前有心理准备,尤其是在集体活动或户外活动前,自主做好活动准备。

(2)开学初创设来园自主点名表。

幼儿来园,看着有时间提示的时钟,进行点名。

每天下午统计当天来园人数,缺席人数。

每周统计一周都不缺席的总人数;比较缺席最多的,询问原因,提出建议,做到点名、学习与关心同伴等相结合,最终引导幼儿懂得学习期间尽量不缺席。

为入小学不尽量缺席培养这一意识。

(3)开学初创设气象角:投放温度计,相应的记录表、统计坐标,让幼儿每天记录早中下午的气温,比较中了解气温跟幼儿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根据气温穿适度的衣物。

为入小学自我身体的保护打下基础。

提高按时观察记录的任务意识和定时记录的时间观念。

(4)三月份开始,班级投放定时器。

加强幼儿时间概念,提高完成事情的速度:如:在规定时间完成进餐;自主游戏活动中的收玩具、午睡起床时的穿衣、整理床铺等过程中,也用定时器规定时间,促使幼儿按时、有序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 5)根据主题《我要上小学》,创设主题环境,专注幼儿活动经验和兴趣。

4. 主题活动(1)开展主题“我自己”“我要上小学”( 5月~6月份)核心目标:从环境、学习、生活等不同的角度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从习惯、规则、任务意识、学习方式、自我管理等方面获得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经验,激发对小主题路径:小学是怎么样的?——怎样做小学生?——我上哪个小学?——我要毕业了(离园和上学)具体活动见《上小学》主题方案(2)开展“离园情”的毕业典礼主题活动,诱发孩子的感恩情怀和向往小学之情。

(3)抓住孩子热点,师幼共生性活动关注日常活动中孩子的经验和兴趣,抓住共同生活中发生的话题,生发和引导开展各类相关活动,提高、促进幼儿的自主性、自信心、主动探究的愿望,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