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
十五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间礼于老耽,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
约三十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
颜路、曾子、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
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
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凡十四年。
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六十八岁重返鲁国。
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一九次之多,其基本涵义不外“克己”而“爱人”,“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匆,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要求遵守周礼规定的等级,克制非分的欲望。
“爱人”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但强调以孝弟为本,爱有差等。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为政》)。
谓“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提倡“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政治理想。
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上最早探讨人性和教育作用问题,作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肯定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乃后天习染所致,只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有可能养成“仁”的品质。
以此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凡致“束侑”之礼者,都可以收为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七十七人,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大部出身贫贱,足见孔子的教育对象己推广到平民,学校由此冲破官廷的藩篱,促进文化下移,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教学内容继承西周六艺,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为纲领,以“诗”、“书”、“礼”、“乐”为基本科目。
“诗”是西周以来的古诗,传有三千篇,经删订为三百零五篇,概称“诗三百”。
认为诗教的作用有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激发道德情感,观察风俗盛衰,增进相互情谊,批评政治得失)。
“书”是历史。
汇编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主要传授夏商以来特别是西周前期的统治经验。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引孔子语)。
书教的旨意即在复兴“文武之政”。
“礼”即周礼。
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要求在政治和道德的实践中做到“礼”与“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指乐曲、乐舞。
乐教与礼教相结合,以“礼”约束外部行为,以“乐”调和内在情感。
从德治思想出发,认为“安上冶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
孔子曾否修订《乐经》,历来有争议。
或谓本有《乐经》,秦以后亡佚;或谓“乐”本无经,“乐”的歌同在。
‘诗”,其运用在“礼”,其声调则在伶工之手。
《礼记》中的《乐记》、《经解》,《周礼》中的《大司乐》,保留不少孔子关于“乐”的论述,为后世乐教所本。
还可能讲习军事。
《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瞿相之圃”,《左传·哀公十四年》记冉求称军旅之事“学之于孔于”。
孔子肯定“既庶”(人口繁衍)则“富之,,(增殖财富),“既富”则“教之”(施行教化),是兴邦必由之路,但在他的教学中却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此乃“小人”之事。
教学方法,重因材施教,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据以进行启发诱导,力求使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引导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举一以反三,“温故而知新”。
更要求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敏于事而讷于言”,把迁善改过作为学习进步的标志。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孔子被尊为“圣人”,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给中国教育的发展以极为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
韩愈唐朝文学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韩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任学官历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他领导唐中期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要求以接近口语的散体文代替姘体文。
在教育上多有贡献。
任潮州刺史时,恢复州学,捐俸助学,礼聘学师,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
任国子祭酒时,整顿国子监,对生徒的入学资格严加审查,选用学有专长者为博士,组织讲学活动,扭转不良风气,使国子监呈现朝气。
韩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要求发展学校教育,称“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但以性三品说为教育理论基础,认为学校教育在于培养德艺具备的君子,必以六艺为学科,进行仁、礼、信、义、智的五常之教,要注重个人修养,对己有严格的全面要求,主观上自觉努力,信念坚定,踏实地去实行,若犯过错,要勇于改错,防止重犯。
《进学解》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勤学是学业进步的基本条件,依靠多读,达到博学,积极思考,以求贯通。
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论点,劝导青年德业兼修,在“勤”“思”上下功夫。
主张尊重个性而因材施教,爱护人才而因才使用,教育者的责任在于识别和培养,当政者的职责在于人尽其才。
《师说》发表对师道问题的新见解,认为学者必有师,师之任务为“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学道应无常师。
师生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条件转化、相互学习。
著作甚多,经汇编成《韩昌黎集》。
蔡元培蔡元培(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898一1901年,先后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和上海南洋公学教习,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把兴办革命学校,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和培养革命人才相结合。
1902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被选为会长。
他主持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是当时上海两所革命学校。
1907年去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文学等科,更多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同时还从事著述,编写《中国伦理学史》,并翻译德国哲学家包尔生的《伦理学原理》。
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次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改订各级学校课程,增加自然科学与工、农技艺的课程,废除读经,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以及推行义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
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辞去总长职务,再次赴德国学习,后又到法国考察。
1915年与吴玉章、李石曾在法国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1916年返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多方罗致学识渊博、热心教育、具有先进思想的新派人物充当教员。
提倡学术民主的新风气,主张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男女同学,调整科系设置,实行“选修制”。
同时在学校里开展体育、音乐、图画、书法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学校内还组织有各种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对扭转北京大学腐败的校政和学风起了重大作用,使北京大学成为蜚名国内外的最高学府。
1923年离开北京大学,再赴欧洲,参与要求英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活动。
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他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近代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
陶行知陶行知(1891一1946),中国近代教育家。
原名文浚,又名知行。
安徽歙县人。
1910年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获伊里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
同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为杜威、孟禄的学生。
1917年获该校都市总监学位,秋季归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五四时期主张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提倡女子教育,学生自治等。
1923年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多处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
1927年后,积极提倡乡村教育运动。
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以衣立国,教育应为占中华民族最多数的贫苦农民服务,提出以普及乡村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
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培养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的教师。
系统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
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支持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
1930年国民政府下令封闭晓庄学校,他被通缉。
同年秋,避居日本。
1931年春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申报》转向支持进步力量和抗日救广起了促进作用。
1931年至1935年,提倡普及教育,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与丁柱中、高土其等主持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并创办了《生活教育》,向人民大众介绍通俗科学知识。
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等。
九一八事变后,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和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为执行委员。
1936年初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吸收文化教育界的人士参加。
同年7月,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人发表《团结御侮》宣言,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号召,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政策。
1936年7月,应邀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第七届年会,并受全日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为国民外交使节,先后周游亚、非、欧、美28网,宣传抗日救国;向华侨和世界人民开展募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