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新教育运动
答: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
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称新学校运动。
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这些“新学校”的实践,很快在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得到热烈的反响,并从而形成广泛的新教育运动。
传入美国后,立即与刚刚开始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声势更大的现代教育运动,并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获得理论上的论证。
后来,在美国相继产生的加里学校体系、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以及设计教学法等教学制度与方法,基本上都属于新教育的范畴。
新教育运动不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否定,还通过教育行动诠释出新的教育精神,但是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答:五育并举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
它是由蔡元培于1912年初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
最高境界。
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定向、调控、评价等作用。
4.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它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说明部分是统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是课程标准的主体。
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5.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它对学习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
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
6.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
答: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
(1)人文主义世界观: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鲜明的反映。
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2)人文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①人文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a.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神性至上;
b.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压抑和束缚;
c.肯定现世的生活幸福和享乐,反对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
d.提倡科学,推崇理性,反对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宣扬的蒙昧主义。
这种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潮,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②人文主义教育发展历程
按照发生地点它分为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按照发生时间先后分为前期人文主义教育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为了反对封建教育和教会教育,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十分重视教育问题。
他们发表有关论著,或兴办学校,从事教育革新。
他们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否认教会宣传的“原罪说”,反对封建教会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怀儿童,信任儿童。
他们认
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但是他们所理解的“和谐发展”,已不单纯是古代希腊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上层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上,在多才多艺和学识广博上多方面发展的要求,以便从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独立活动。
(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这些特征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主义;④宗教性;⑤贵族性。
(4)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教育革新,虽然当时只在少数学校见诸实现,但它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削弱了封建教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冲击了整个经院主义的学风,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开创了端倪。
2.简述进步主义教育。
答:进步主义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起源于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
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其代表人物有帕克尔,杜威等。
(1)进步主义教育的产生背景:
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他们揭露了公立学校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要。
进步教育理论源自于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之后,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②成型(1918~1929年);③转折(1929~1943年);④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仍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强调严格训练,注重记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于1870年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
20世纪初杜威将其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其实验和理论更壮大了进步主义的声势,甚至远播至中国。
1910至1920年,美国建立了许多新学校,许多旧学校也加入进步主义的阵营。
都市地区的学校更广泛地采用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与设计教学法。
这些学校的特色是儿童本位、较宽容的训导、男女合校、课程实验等,不重视学业与考试,鼓励艺术与手工学习。
1919年进步教育学会成立,1930年达到全盛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高知识水平,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逐渐衰退,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宣告了这个时代的结束,但是进步主义的思想至今对美国教育仍有影响。
(3)进步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①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
②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
③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