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生产车间工艺布置
一、车间布置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
1、车间布置设计的目的
( 1) 配置厂房;
( 2) 排列设备;
( 3) 确定车间的长、宽、高和结构型式;
( 4) 确定各车间之间的相互联系。
2.生产车间布置的重要性
( 1) 车间布置影响着生产的正常顺利进行。
如: 设备的操作维修不便; 人流、货流紊乱; 动力介质不正当损失; 增加输送物料的能耗; 增加建筑和安装费用; 引起成品污染损失等。
( 2) 车间布置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 复杂而细致的设计内容。
要求工艺设计人员要了解生产操作、设备维修和安装知识, 而且要具备其它专业的基本知识。
在布置时, 要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比较, 以取得一个最佳方案。
二、车间布置设计的依据
( 1) 生产工艺图;
( 2) 物料衡算数据及物料性质, 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的数量及性质; 三废的数量及处理方法;
( 3) 设备资料, 包括设备的外形尺寸、重量、支撑形式、保温情况及其操作条件, 设备一览表等;
( 4) 公用系统耗用量: 供排水、供电、供热、供冷、压缩空气、
外管资料等;
( 5) 土建资料和劳动安全、防火、防爆资料等;
( 6) 车间组织及定员资料;
( 7) 厂区总平面布置, 包括本车间与其它生产车间、辅助车间、生活设施的相互关系, 厂内人流、物流的情况与数量等;
( 8) 国家、行业有关方面的规范资料。
三、食品工厂车间组成
⏹生产车间→工艺设计人员完成
⏹辅助车间
⏹动力车间配套专业人员承担
⏹仓库和堆场
⏹三废治理
⏹厂前区行政管理以及福利设施
四、生产车间的内部组成
( 1) 生产部分: 包括原料工段、生产工段、成品工段、回收工段等;
( 2) 辅助部分: 包括变配电、热力、真空、压缩空气调节站、通风空调、车间化验、控制系统、包装材料等;
( 3) 生活行政部分: 包括车间办公室、更衣室、休息室、浴室以及厕所等。
五、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原则
( 1) 要有总体设计的全局观点:
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 考虑与其它车间或部门间的关系以及发展前景等;
( 2) 设备布置要尽量按工艺流程的顺序来作安排:
特殊设备可按相同类型设备作适当集中, 务必使生产过程占地最少、生产周期最短、操作最方便。
如果车间是多层建筑, 要设有垂直运输装置, 一般重型设备最好在底层, 原料收发间应设有地磅。
( 3) 考虑多品种生产时设备的灵活调动, 并留有相当的余地, 以便更换设备。
同时注意设备相互间的间距和设备与建筑物的安全维修距离, 既要保证操作方便, 又要保证维修装拆和清洁卫生的方便。
( 4) 各工序间相互配合, 要保证物料运输通畅, 避免重复往返。
人流通道、物流通道包装材料通道要流畅, 尽量避免交叉、往复、污染。
( 5) 考虑生产卫生和劳动保护。
如卫生消毒、防蝇防虫、车间排水、电器防潮及安全防火等措施。
( 6) 注意车间的采光、通风、采暖、降温等设施。
对散发热量、气味及有腐蚀性的介质, 要单独集中布置。
对空压机房、空调机房和真空泵房等要分隔, 尽可能接近使用地点, 以减少输送管路的长度及在管路中的能量损失。
( 7) 能够设在室外的设备, 尽可能设在室外, 上面可加盖简易棚。
( 8) 对生产车间或流水线的卫生控制等级要进行明确的区域划分和区间隔离, 不同卫生等级的制品不能混流、混放, 更不能倒流,
造成重复性加工和污染。
( 9) 严格执行HACCP、ISO 14000、GMP的规范性。
( 10) 要对生产辅助用房留有充分的面积, 如更衣间、消毒间、工具房、辅料间等。
要使各辅助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的进行控制做到方便、及时、准确。
六、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步骤与方法
( 1) 整理设备清单、生活室等的面积, 根据工艺流程对生产区域、辅助区域、生活行政区域的面积做初步的划分。
( 2) 分析设备清单。
轻的、可移动的, 几个产品公用的, 某一产品专用的等。
对笨重的、固定的和专用的设备, 应尽量排布在车间四周; 轻的、可动的设备, 排在车间的中间, 便于在更换产品时调换设备比较方便。
( 3) 根据该车间在全厂总平面中的位置, 确定车间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朝向和跨度; 用坐标纸按厂房建筑设计的要求, 绘制厂房建筑平面轮廓草图( 比例1: 100, 必要时也可用1: 200或1: 50) , 画好生产车间的长度、宽度和柱子以及大致上的区域位置。
( 4) 按照总平面图的构思, 确定生产流水线方向。
( 5) 将设备尺寸按比例大小, 剪成设备外形轮廓俯视图, 在草图上进行排布, 排出多种不同的方案, 以便分析比较。
若采用AutocAD 制图, 会更加方便, 这也是作为一个现代的工程设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 6) 方案比较
①工艺流程的合理性, 人流、物流的畅通, 与总平面的协调( 包括废弃物及包装物的流向) ;
②建筑结构的造价、建筑形式的实用和美感;
③管道安装( 包括工艺、上下水、冷、电、汽等方面) 的便捷、隐蔽、规范和美观, 与公用设施的距离及施工的便利;
④车间内外运输的流畅( 包括原料进厂及产品出厂的流向) ;
⑤生产卫生条件的合理、规范;
⑥操作条件的可靠性、消防安全措施的完整;
⑦通风采光等。
( 7) 对自己确认的方案征求配套专家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完善后, 再提交给委托方和相关专家征求意见, 集思广益, 根据讨论征求的意见做出必要的修改、调整, 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方案。
( 8) 在平面图的基础上再根据需要确定剖视位置, 画出剖视图, 最后画出正式图。
七、车间布置图纸
初步设计阶段的车间布置图
施工图阶段的车间布置图
八、车间布置图纸的设计程序
车间布置草图→
车间布置图( 初步设计阶段) →
车间布置图( 施工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