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利于创造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才能使语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外露表现出智力价值。
在教育转轨的大背景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学生自觉进取,一般要经过教师引导,刻苦好学,不断求索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授之以法,使其不至半途而废,方能坚持不懈地学习,而终形成能力,进入创造过程。
只要坚持不懈师生共同努力中学语文教学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
语文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
[2]《语文教学思维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 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羊磴中学)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
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凭借插图,启发想象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
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写景状物,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住炸药包,顶住桥体,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的场面,我在教这课时,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
我问:通过插图中董存瑞叔叔的目光、表情、动作,你能想象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呢?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
有的说:“他想,为了新中国的胜利,我一定要炸掉暗堡”,有的说:“他想,如果不炸掉暗堡,冲锋部队就要牺牲很多战友,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想,如果我不用手托住炸药包,就不能炸掉暗堡,如果用手去托炸药包,自己就会牺牲,可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我宁愿牺牲自己!”想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中心,感触到了董存瑞的高大形象。
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先准备好这些音响资料,讲到这里,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去看课文,而是先让学生听了文章描写的情景的音响,我问:“听了刚才的音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吓得大哭,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无需老师多讲,学生便深深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
三、借助情节补白,拓展想象
艺术创作讲究“留白”,让人们用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艺术创作“留白”的手法,让学生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的真谛,填补空白之处。
1、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白。
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如《珍贵的教书》一文,可抓住指导员牺牲前的嘱咐:“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启发学生去想象指导员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么想,怎样说。
让学生讨论:这三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让指导员把话说完,他可能还会讲些什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省去的情节补白。
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作者为了使文章更有悬念。
在安排故事情节上有意把“雨来脱险”省去不写,跳跃到“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直到文章结尾才用一小段补叙,简单交代雨来没有牺牲。
“雨来脱险”的故事正是学生扩写的好材料,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尾一段补叙应放在哪一部分后边?结合课文,展开合理想象,雨来是怎样脱险的?把这一段扩写成一篇小故事。
通过补写,要求学生进行推测,重新创造想象,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雨来的机灵、勇敢。
四、借助故事延续,丰富想象
在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
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要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续故事情节,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凡卡》这一课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
”凡卡做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他的梦写出来。
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和作品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总之,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如果只限于课堂、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必须辅以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野炊、调查等。
孩子脑中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存,有了更多的知识经验,其想象力就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温泉镇大堰中心小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赵正祥
教育论坛
2011.NO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