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附答案)

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诊断性检测2014.1.1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5分,34小题,共51分)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无为的自然本体3.在评论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C.“制天命而用之”D.“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4.百家争鸣的意义是()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②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③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5.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主民性本善,君权神授C.建立以礼入法,以法护礼D.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6.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理学B.佛教思想融入理学C.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在此,顾炎武()A.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提倡“经世致用C.主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D.主加强君主权力8.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9.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0.平灭六国后,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11.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

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

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A.佛教开始传入我国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古代绘画博大精深D.艺术容的时代性12. 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A. 白话文开始兴起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 思想控制空前严格1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14.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

下列对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D.能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15.称古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A.希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B.希腊涌现了众多的哲学大师C.希腊先哲最早怀疑神话,强调人的价值 D.希腊人最早研究自然哲学16.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下列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D.人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17.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包含着人文主义精神,主要因为它们A.讽刺了教士的虚伪和教徒的无知 B.表现了人的形象和现实世界C.揭露了神的虚幻和教会的腐朽 D.贬低了神的地位,提高了人的形象18.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图1 蒙娜丽莎图2 新航路的开辟A.人文主义B.新航路开辟C.人和世界被发现D.基督教统治世界19.“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涵。

下列能反映启蒙时代人文精神涵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20.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使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21.有些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中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君舟民水B.因信称义;天下为主,君为客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民贵君轻22.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A.促成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B.使广大人民通过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23.“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罗素说:“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这句话中“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A.相对论B.生物进化论 C.量子力学D.经典力学25.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

下面的哪句话可以最恰当地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 ) 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力学体系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C.他和牛顿一样,在科学上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26.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 )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③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④27.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动摇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C.推动思想深入人心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B. 蔡元培————鸿章C.鸿章————独秀D. ——蔡元培——曾国藩29.“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30.下列文字容创作的背景是( )红色大中华大白(民国7年)朦朦胧胧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B. 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C.中国共产党在成立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1.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32.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实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33. 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神舟六号”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银河——Ⅲ”巨型计算机⑤克隆技术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⑤C. ②③④⑤D. ①③④⑤34.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二、非选择题(第35题16分,36题18分,37题15分,共49分)35.(16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