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发表时间:2009-03-25T14:52:15.543Z 来源:《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颖
[导读] 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摘要: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探讨历史教学如何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态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德育功能
Emotion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discusses and analyses
Zhang Ying
Abstract:The teacher should infect a student by own aggressive temperament feeling and stirs up a student aggressive emotion experience and makes the student be subjected to the influence for changing and influencing imperceptibly and builds up a good classroom relationship. The emotion of the history academics educates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and makes use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theories and inquiry into history teaching how to stir up and trains the student's social aggressive temperament feeling, well develop history teaching of virtuous teach function,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y;Emotion education;Emotion experience;Virtue teaching function
随着教育生态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课堂。

从生态上的视角可以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阳光”,即课堂上缺少情感的交融,缺少师生之间生命价值的体认。

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生态观,要关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和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没有自己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动权,就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后也将阻碍自己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学生不是物,教师也是人,而不是圣。

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沉睡多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情感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去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

情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所以,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但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认识过程而轻情感过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教育的涵义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对客观历史事实的了解去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从而确定起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

历史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和因素,教师可以纵横捭阖,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擷取史料进行情感教育。

譬如深化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精深,民族特色以及世界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深化中华近代史教育,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中国于危亡,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追求救国真理,终于找到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激励学生发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进行世界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初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

所以,中学历史课是对青少年施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探讨历史教学如何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之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情感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一切的改变只有落实到情感上才能算是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因此良好的学习情感的生成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的标志。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固定,单调的模式之中。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而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它对学习有启动、引导、激励、维持和调控的作用。

美国人本注意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刻的。

他反复强调,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有学生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对他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培养和学生积极的回应。

通过师生双方的不断理解和沟通,学生才有可能逐渐长生学习的幸福感,感受到成功,感受自己的成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他们也才有可能体会到学习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热爱课堂,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1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做“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心理咨询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形成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情感教学理论。

国外历史教学的课堂气氛普遍活跃,美国尤其如此。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将学生情感和学习对象巧妙融合,采用“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重视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而许多历史教学方法也主要追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讲述法、讨论法被广泛运用,就很好反映出这一点。

而现在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情感目标三者的统一,因此教学方法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重视教学中实现学生知情、智力的协同发展。

如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双重变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更多的关注学生主体的构建,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而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方面仍是薄弱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