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江苏省淮阴中学姜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课的情感教育功能日益重要。
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使用无疑是加强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课情感教育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情感态度”已明确成为教学目标之一,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而历史课由于它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在情感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那如何让学生对教材中书面化的史实产生情感上的反应,这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于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来源和前提,人只有认识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情感的发生。
所以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并随认识过程而变化,一般说来,学生情感活动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情感形式是密切联系的。
这样看来在历史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认识、提升,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熏陶,产生内心体验无疑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在具体备课中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我以备《难忘九.一八》这节课为例,总结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这一课的情感教育目标要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拒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为达到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这个环
节,我先放映幻灯:回顾2003年齐齐哈尔发生的侵华日军遗留的毒气伤人事件。
看着照片中受伤的同胞那惨不忍睹的伤情,同学们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立刻油然而生,虽然新课还没有进入,但情境已然创设。
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史实,明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
由此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在讲解日军占领东三省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艰难处境和悲愤之情时,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整个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位同学都在聆听这支歌无不为之动容。
当讲到东北人民自发地组成义勇军进行抗日,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我适时地提出全体同学一起高唱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饱含激情的歌声传出很远很远……。
在新课即将结束时,我提到了最近出现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很多同学都很激动,有的甚至说出了很过激的话。
这时我又提醒大家应该冷静、理智地对待,同时提出作为中学生眼前应该怎么做,很多同学都发言说应该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科技等,使国家国力增强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应该说在这节课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情感教育的要求。
同时通过这一课中情境教学法的使用,我们还可以总结出情境教学法的一些具体方法。
首先教师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中,以历史“主角”的姿态讲授历史,饱含情感,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熏陶,产生内心体验。
相反以旁观者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真实之外,教学变得单调乏味,学生连上课都没兴趣,更别奢谈情感教育了。
在《难忘九一八》这课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毫无疑问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情感波动随着教学内容变化而变化,教师就得给学生喜怒哀乐不同的刺激。
这是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无法做到的。
其次,创设情境的手段要多样化。
在《难忘九一八》这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各种多媒体手段。
图片制成的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歌曲《松花江上》所营造的悲怆的音乐氛围一下子让
学生回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并为之动容。
同时让学生看那段历史的视频资料更是直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苦难祖国的热爱。
应该说在情境的创设中,这两种手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充满激情地讲述配上各种多媒体技术更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不可否认,历史学科一直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对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当听众,或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讲述;或照本宣科,只负责知识的整理,把所有的历史知识拼命塞进学生的脑袋。
至于情感教育,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更是没有得到体现,造成学生情感领域的“真空”。
面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我认为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个贯彻情感教育的较好的方法,在教师提高自身语言情境创设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多借助课件(文字资料、统计数据、图片、录象)、课堂语言、课本剧表演等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情感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情感的形成是在无数次对学生进行某种心理的敲击,一次次地产生相应的情绪的基础上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完成的。
根据这个特点,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是偶而心血来潮地,而是应该把它体现于历史教学的整个环节之中。
只有在历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持之以恒的贯彻,才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资料》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室(2002)
2、《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李吉林《教
育研究》
3、《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的软着陆》作者山东青岛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