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经济法

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经济法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一、法律行为制度民事行为包括有效民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意思表现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范相抵触,也不得滥用法律的授权性法规或者任意性法规。

(二)无效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收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9岁小孩买雪糕的行为),该行为有效。

③除上述情形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

如在法定代理人帮助下,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出卖人或者买受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合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用的合同,直接有效。

除上述情形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3、欺诈①合同。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因欺诈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

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

属于无效民事行为4、胁迫。

①合同。

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因胁迫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受胁迫方可以是相对人,也可以是相对人的亲友。

受胁迫的客体可以是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

5、承认之危。

①因趁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②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6、恶意串通。

不论其是否损害国家,集体还是第三人的利益,均属于无效。

7、违法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一切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相抵触的,违法工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均属无效。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如通过合法的买卖,捐赠形式来达到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目的,属于无效行为。

(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大元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区别;①法律效力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在被撤销之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无效民事行为则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②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申请,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

无效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

但是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确认,该民事行为当然无效。

③行为效果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选择权,当事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成人的表示使撤销权小米。

如果撤销权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或者仅仅要求变更民事行为的部分内容,并不要求将该行为撤销,则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仍然有效。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其效力溯及于行为的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无效民事行为则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④形式时间不同。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无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不存在此种限制。

2、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①重大误解。

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根据《合同法》规定,对于合同是否有失公平进行判断的时间点,应当是:订立合同之时“。

合同订立之后发生的情势变化,导致有失公平的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③乘人之危。

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④欺诈,胁迫。

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3、撤销权①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现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依撤销权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

②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并非所有当事人均享有撤销权。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权撤销。

撤销权人变更或者撤销的意思表示应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由人民法院或者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其撤销权是否成立。

(对于“重大误解”“显示公平”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撤销权。

)③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该期限属于排斥期间(不变期间),不得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4、民事行为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成立之时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一旦被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②合同被撤销后,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用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③民事行为被撤消后,还将产生返回财产,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

可撤销合同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合同被撤销受,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四)附条件和付期限的法律行为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①在所附条件成就之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条件成就之后,法律行为开始:生效“②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在所列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②胜诉权。

债权人起诉权,如果债务人主张诉讼时效的抗辩,人民法院在确认诉讼时效届满的情况下,应驳回其诉讼请求,即债权人丧失胜诉权。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定。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第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③债权。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并不消灭实体权利(债权人的债权并不消灭),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统一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④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协议变更或限制。

2、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①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其他请求权(如物上请求权)不适应诉讼时效。

所有权人基于其所有权要求无权占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物上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可撤销合同受排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撤销合同的诉讼不涉及债券请求权)②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③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其他依法不适用于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3、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续的期间,债权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可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例如《合同法》的规定。

对于可撤销的合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①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请求权;除斥期间一般适用于形成权,如追认权,解除权,撤销权等。

②可以援用的主体不同;诉讼时效必须由当事人主张后,人民法院才能审查,人民法院不能主动援用;除斥期间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人民法院均可以主动审查。

③法律效力不同。

诉讼时效届满后只是导致胜诉权的消灭,实体权利不消灭。

除斥期间届满,实体权利消灭。

④期间性质不同。

诉讼时效是可变期间,不适用时效中断,中止和延长的规定。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1、诉讼时效的种类。

①普通诉讼时效:2年。

②短期诉讼时效;1年。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未声明的;眼福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

③长期诉讼时效:4年。

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

④最长诉讼时效:20年。

诉讼时效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则诉讼时效期间不开始计算。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诉讼时效的延长,但不适用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中止等规定。

如果债权人2012年4月1号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如果诉讼时效为1年,则诉讼时效期间自2012年4月1号起,诉讼时效期间应为2012年4月1号~2013年4月1号。

2、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①附条件的或附期限的债的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之日起起算。

②约定有履行期限的债的请求权,从清偿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③未约定履行期限或者履行期限约定不明确的债的请求权,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④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或者损害时起算。

人身伤害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发现,后经检查确诊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对于这类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计算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时,必须要求请求权人知道侵害事实和加害人。

⑤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应当自义务人违法不作为义务时起算。

⑥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的起算,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

⑦合同被撤销后,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诉讼时效的中止相当于计时器的“暂停键”。

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时,先按一下“暂停键”:当中止事由消除后,再按一下时效的中断相当于计时器的“清零键”,当出现法定事由时,按下“请两件”,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诉讼时效的中断可以数次进行,但不得超过20年最长诉讼时效的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