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2、简述聚证食滞痰阻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主方。

答:聚证食滞痰阻型的临床特点为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苔腻,脉弦滑,治疗是:导滞通便,理气化痰,主方为六磨汤。

3、聚证的肝郁气滞型与积证的气滞血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有何不同?答:聚证的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特点是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有不适,苔薄脉弦,治疗是疏肝解郁,行气,消聚,主方是逍遥散。

积证的气滞血阻型的临床特点是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苔薄白,脉弦,治疗是理气活血,通络消积1、王某,男性,32岁。

连续数周每晚进餐后,出现腹中胀满疼痛,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时有呕吐,恶心厌食,嗳腐吞酸,大便秘结2日未解,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滑弦。

中医诊断:积聚(聚证)症候分析:食滞肠道,气机不畅,气聚不散,出现诸症。

食积化热则口干口苦。

舌脉为食浊阻滞之象证型:食浊阻滞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方剂:六磨汤加味大黄10后下、枳实12、槟榔15、沉香9、木香8后下、乌药12、山楂12、莱菔子15、神曲10、竹茹122、赵某,男性,59岁,发现腹部积块近半年,近半个月来发现积块明显增大,硬痛不移,消瘦乏力,纳呆,时有低热,舌质紫暗,见瘀斑,脉细涩。

中医诊断:积聚(积证)症候分析:积成日久,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故见积块明显增大,硬痛不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故见消瘦乏力,纳呆;气结血瘀,营卫不和,故见低热;舌脉为瘀血内阻之征。

证型:气结血瘀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方剂: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药物:党参15、茯苓15、白术12、炙甘草6、法夏12、橘皮9、当归9、川芎10、桃仁12、红花8、赤芍药12、五灵脂10、延胡索12、乌药12、牡丹皮12鼓胀1.鼓胀是由于酒食不节等所致肝脾肾损伤,而致气血水瘀结腹中而成。

2.鼓胀在邪盛时可出现神昏、出血的变证。

1.黄某,男,45岁,患者腹胀反复发作2年,近周来腹胀加重,腹大胀满,脉络暴露,胁腹刺痛,面色暗滞,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稀烂,2-3/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鼓胀证型:湿热蕴结兼血瘀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2.刘某,女,42岁,患者反复腹胀3年,两周来腹胀加重,觉脘腹痞闷,得热则舒,口不渴,喜欢热饮,尿少,肢体困重,舌淡红白腻苔,脉沉细。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一周前做腹部B超示“肝硬化,大量腹水。

“诊断:鼓胀证型:寒湿困脾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利水方药:实脾饮头痛1.风寒头痛的主证是什么?答:头痛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口不渴,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头痛的病因病机有哪几方面?答:引起头痛的主要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和内伤不足。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以风邪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寒湿、热邪致寒凝血滞,络道被阻,或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或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展而致外感头痛。

内伤头痛,常因情志失凋,郁火上扰,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逆上犯于头则头痛。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内伤不足,脑窍失养,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体弱,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肾。

伤于脾者,或气血生化无权,气血亏虚脑髓失养而致头痛;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头痛。

伤于肾者,肾精亏损,髓海空虚而致头痛。

此外,跌仆外伤,或头痛日久入络,致气血瘀滞而成瘀血头痛。

3.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如何辨别?外感头痛表现为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头痛较剧,多为掣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多属实证。

内伤头痛表现为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头痛较轻,多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1.张某,男,42岁。

反复头痛数年,久治不愈,头痛多有针刺感,常在夜间发作,以两侧为重,并伴有失眠多梦,性情急躁易怒,面色晦暗,溲黄,大便如常,唇舌暗红,脉细涩。

根据病案资料,分析并写出该病的诊断、证型、治法、代表方。

诊断:头痛。

证型:瘀血头痛。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2.刘某,男,40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根据病案资料,分析并写出该病的诊断、证型、治法、代表方。

诊断:头痛。

证型:肝阳头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眩晕1.眩晕的病机特征。

眩晕的病机实质是本虚标实,本虚乃心、肝、脾、肾气血阴精之虚,标实系风、火、痰、瘀之邪实。

2.眩晕与头痛有何区别和联系?(1)主证方面:在内科范围内,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者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并见。

(2)病因方面:头痛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3)辨证方面:头痛偏于实证居多,而眩晕则以虚症为主。

3.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的含义。

“无痰不作眩”出于《丹溪心法》。

是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

证以眩晕而头重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之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

“无虚不做眩”出于《景岳全书》,主要是指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症。

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症,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

1.患者王某,女,60岁。

诉头晕目眩2年,伴见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头重如裹,神倦乏力,心悸少寐,面色光白,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请分析本例的诊断、辨证、治则治法与方药。

诊断:眩晕;辨证:气血亏虚,痰浊上蒙型。

治则:补虚泻实,攻补兼施,以补为主。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燥湿祛痰。

方药:归脾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略)2.患者张某,男,57岁,干部。

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腰酸膝软,头重脚轻,小便黄赤,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请分析本例的诊断、辨证、治则治法与方药。

诊断:眩晕;辨证:风阳上扰。

治则:补虚泻实,攻补兼施,以补为主。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略)中风1.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可概括为哪六个字?答:中风病的发病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风火)、痰(风痰、湿痰)、风(肝风、)、气(气逆)、血(血瘀)。

2.中风病中脏腑与痫病、厥证的鉴别要点。

答:中风病中脏腑与痫病、厥证均有相同点是突然昏仆,不醒人事。

其不同点在中风病中脏腑昏迷时间较长,清醒后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

痫病的患者在昏迷的同时有抽、叫、涎,清醒后如正常人一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厥证昏迷时间较短,经过救治清醒后,没有后遗症。

3.中风病中经络与中脏腑如何鉴别?答: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歪僻不遂。

两者鉴别的关键点在有无神志的改变。

1.朱××,男,62岁,右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一月余,经治疗后现仍步履行艰,口角歪斜,言语謇涩,流涎不止,神疲肢倦,舌淡暗有瘀点,脉弦细。

请回答:诊断、证型、治法、方药。

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型: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赤芍鸡血藤、蜈蚣)2.患者关某,男,58岁,形体肥胖,有“高血压病”病史,某日傍晚饱餐饮酒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即送来急诊,症见昏愦无知,鼻鼾痰鸣,气粗口臭,左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查:体温为38℃,呼吸为28次/分,心率为116次/分,血压为27.7/17.3kPa,双瞳孔大小不等。

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即行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经过3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稍稳定即被送入住院部继续治疗。

入院治疗约10天,患者神志渐转清或时寐时清,喉间痰鸣,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腹胀便秘,舌红苔黄厚,脉弦滑。

请回答:①患者被送至急诊时,你对该病人作出的诊断?如何辨证?中医救治的方法、方药? ②入院后患者神志渐为转清,是否意味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此阶段应如何辨证施治?诊断:中风病(中脏腑)证型:痰热内闭清窍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先用安宫牛黄九灌服或鼻饲,再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应辨证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宜化痰通腑,醒神开窍。

方药用星萎承气汤加减治疗。

此阶段仍然是急性期,治疗上应重点注意观察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还须勤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疟疾1.请简述疟疾与感冒伤寒的鉴别要点?2.请简述一般疟疾与瘴疟的鉴别要点?3.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分型加以说明?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