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赛项规程

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赛项规程

年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赛项规程一、赛项名称赛项名称: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英语翻译:赛项组别:省级类赛事二、竞赛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协办单位:安徽省植物学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储常连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执行主任委员:陆林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副主任委员:梁祥君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各高校分管教案工作副校(院)长委员:周端明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孝兵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邵剑文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进华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博导副主任委员:魏兆军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张敏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蔡永萍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朱华庆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吴孝兵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委员:由省内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负责大赛各比赛环节评审事宜。

. 仲裁委员会主任委员:沈显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委员:陈明林安徽省植物学会秘书长于敏安徽省动物学会秘书长. 秘书处秘书长:吴孝兵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副秘书长:李汪根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胡好远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大赛秘书处设在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和生命科学学院,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三、竞赛目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大科学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促进生命科学学科教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竞赛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科学思维、迎接挑战。

四、竞赛内容和方案(一)竞赛内容各参赛队围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后,形成作品,撰写论文。

本次竞赛分科学探究和野外实习两大类。

(二)竞赛方案通过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赛事统一专用网站()网络平台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

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报名队伍需逐步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各参赛队伍按要求在竞赛指定网络平台上传材料后,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

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全省决赛的参赛队伍;决赛采取现场匿名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

根据成绩排序,产生奖项。

五、竞赛方式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

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

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专家和参赛队伍填报的关键词等信息,匹配评审专家;网评时,专家对各报名队伍提交的立项报告、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进行逐项打分,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全省决赛的参赛队伍;决赛采取现场匿名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

竞赛要求、竞赛规则与网络评分标准参照《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规则与网络评分标准》(见附件),也可访问“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网络平台”()了解和下载。

六、竞赛流程月日月日,下发竞赛通知,网络报名。

月日,上传实验综述和实验设计截止。

月日,上传材料截止。

月月日,网络评审。

月日月日,省赛决赛现场答辩。

七、竞赛试卷竞赛作品包括:研究综述、实验(调查)方案、实验(调查)过程、研究论文、心得体会。

八、竞赛规则(一)报名资格安徽省高等学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大学生,参赛资格须由所在学校确认。

(二)报名要求每支参赛队伍由~名指导老师和不超过人的参赛学生组成,指导老师必须是参赛队所在学校的正式在编教师,每位老师指导的参赛队伍数最多不能超过支,且作为第指导老师的只能有支队伍。

组委会成员不得担任参赛项目指导教师。

(三)赛前准备报名队伍需围绕科学问题,组建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赛。

(四)比赛期间逐步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研究综述和实验设计)、全程工作记录、论文和心得体会;各参赛队伍按要求在竞赛指定网络平台上上传材料后,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

根据网络专家评审的成绩,确定参加省决赛的参赛队伍。

决赛采取现场匿名答辩方式,专家现场评分。

本次竞赛根据网络评审成绩前名进入省级决赛。

决赛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评审成绩占总分的,现场答辩占总分的。

根据成绩排序,产生奖项。

(五)成绩公布获奖情况由组委会在竞赛官网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并在安徽省高教网再次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由安徽省教育厅发文公布获奖名单。

九、竞赛环境初赛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进行,通过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赛事统一专用网站()网络平台进行报名并按要求提交材料。

平台由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组委会统一委托第三方建设和维护。

决赛在安徽师范大学教案楼进行,采用封闭匿名答辩的方式。

十、成绩评定(一)评分标准. 网络评审的基本标准总分分,包括立项报告分、实验过程分、论文分、心得分。

()立项报告(分)研究综述(分):内容切题、信息正确、书写规范(参照《高校生物学教案研究(电子版)》的格式规范;不要求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中的中文文献不需要翻译),字数字(参考文献不计算在内),参考文献仅限页。

实验设计(分):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实验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展及预期成果。

要求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实验过程(分)实验操作和记录要求尊重事实,仔细严肃地在竞赛平台上记录实验数据和细节,在实验记录上传之前,需要参赛队确认上传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要求在实验当天及时上传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和实验结果(野外采样等可以相应延迟),每天上传总字数控制在字以内,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图片或数据文字的格式通过附件上传。

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失败的,只要分析清楚,不影响得分。

评审专家重在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如实验工作量、实验技术、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的真实性和学生的收获等。

在所有上传资料中均不能出现参赛队伍信息,包括校名、队名、学生及老师等相关信息。

()论文和心得(分)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形成论文,格式参照《高校生物学教案研究(电子版)》,上交的论文,正文不超过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不需要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不超过页。

每个页面的要求如下:采用纸张,页面不分栏,页边距左右厘、上下厘,正文用号宋体、单倍行距,摘要用小号,图表标题用号,论文占分。

在完成所有实验记录和论文上传以后,需要再上传一个“参加本次竞赛的心得体会”,字数不超过字,占分。

.扣分标准()信息泄露总分作零分处理:在所有上传资料中均不能出现参赛队伍信息,包括校名、队名、学生及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一旦发现,网评总分作零分处理。

()论文版面超出规定要扣分:正文只能有页,包括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正文和图表,参考文献不超过一页。

评审扣分时,多页扣分,多页扣分,以此类推。

()过度包装,过度上传材料,要适当扣分。

(二)评分方法()评审专家:从与参赛队实验研究方向匹配度较高的专家中优先选择,每个作品均由位专家评审,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网评最终成绩为余下位专家的平均分。

统计位专家评审误差比例,设置打分极差,如果位专家的分值相差超过分,将请第位专家评审,重新计算平均分。

专家评审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要求每位专家在成绩单签字,扫描后第一时间内发到竞赛秘书处,由秘书处存档,以备审核和查阅。

()网评专家评审质量的评估:在网评过程中,网络平台及时评估网评专家的工作。

网评中出现打“”分时,要求评审专家填写原因。

出现评分异常的专家,网络平台要及时通知秘书处,及时进行处理。

每年统计分析每位专家的评审质量,并在竞赛委员会内公布,对不仔细负责的评审专家,将不再聘任。

十一、奖项设定根据参赛报名队伍数,获奖比例为一等奖占,二等奖占,三等奖占。

最后根据省赛最终成绩排名按比例送选队伍参加国赛决赛。

按参赛高校数量的比例设置最佳组织奖。

十二、赛项安全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赛项执委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

(一)生活条件竞赛决赛阶段在安徽师范大学进行,决赛承办单位将协助安排各参赛队伍入住周边宾馆、酒店。

(二)组队责任各参赛学校负责为参加决赛的学生和教师集体购买保险,行前提醒师生注意人身、财产和交通安全。

(三)应急处理比赛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发现者应第一时间报告赛项执委会,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赛项执委会应立即启动预案予以解决并上报大赛执委会。

赛项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可以停赛,是否停赛由赛项执委会决定。

事后,赛项执委会应向大赛执委会报告详细情况。

(四)处罚措施设立仲裁委员会,并设立投诉和撤销、奖项公示和举报制度。

经查实竞赛项目有弄虚作假的,将取消原获奖项并在竞赛网络平台上公示。

其余情况视情节轻重,通报各参赛高校,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十三、竞赛须知(一)参赛队须知从月日起即可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网络平台”(平台使用手册见附件)进行参赛报名,参赛队伍提交立项报告(包括综述和实验设计)后,开始上传实验记录,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只能上传次实验记录。

月日前完成论文并提交。

月月日,评审专家分组进行网评。

月日月日,根据网评成绩选出参加省赛决赛的队伍,组织省级决赛现场答辩,遴选参加月上旬的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二等奖。

(二)指导教师须知报名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赛内容,按要求选择专业信息栏,以方便分配评审专家。

规范项目信息,报名时队名由网络系统提供,按报名顺序统一编号;项目名称、队伍成员和指导老师的信息在网络评审开始前可修改,网评开始后不能修改。

每个指导老师的名字最多只能出现次,作为第指导老师只能指导支队伍。

(三)参赛选手须知每支参赛队伍团队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名。

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只能参加次竞赛,作为主力队员(前位)只能出现次。

材料递交:研究综述→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记录→论文。

实验记录实时上传,每天最多上传份,字数不超过字,实验结果和分析可以图片或数据文字的格式通过附件上传。

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只能上传次实验记录。

系统智能检索“材料递交”及“实验过程”涉及的敏感词(学校信息、老师信息、队伍信息、学生信息等),并在所有上传页面之前都有信息泄露提醒框。

网络评审时若发现项目中信息泄露,该项目将以“”分处理。

(四)工作人员须知选择与参赛队实验研究方向相匹配的个网络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审,评分差异过大时,将安排第位专家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结束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成绩单中有统一编号的题目和成绩,专家将成绩单签字纸质件发给秘书处存档。

网络评审开始后,项目名称、指导老师和队员信息不能更改。

获奖证书将按网评开始后的项目信息颁发。

十四、申诉与仲裁本赛项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有失公正或有关人员违规等现象,代表队领队可在比赛结束后小时之内向仲裁组提出书面申诉。

大赛采取两级仲裁机制。

赛项设仲裁工作组,赛区设仲裁委员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