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沙利铂不同剂型的临床毒副反应对比观察_卢鹏

奥沙利铂不同剂型的临床毒副反应对比观察_卢鹏


毒性,观察其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与奥沙利铂粉针剂型的神经、消化及血液系统毒副反
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与奥沙利铂粉针剂型临床毒副反应相当,而且奥沙
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不需要配药,直接滴注,使用方便,并且减少了配药环节可能引起的污染,尤其对合并糖尿病患者
由于比索洛尔对心脏有负性肌力作用,故治疗过程中应从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及心功能等 变化。笔者体会,CHF 患者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首先要把握正确 的时机,即在使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 病情稳定、无水钠潴留时开始使用[5];其次从极小剂量开始,在患 者能耐受原剂量的情况下,谨慎而缓慢地增加剂量至最大耐受 剂量或目标剂量。
[3] 潘晓群,庄宇亮. 比索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 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5,4(5):435 - 436.
[4] 王芳,李一石,胡大一,等. 比较比索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 力衰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开放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 学杂志,2006,22(4):243.
两组病人均选用 FOLFOX7 方案(L-OHP+CF+5-Fu)行全身 化疗。具体为:L-OHP 130mg/m2,静滴 2h,第 1 天;CF 400mg/m2, 静滴 2h,第 1 天;5-Fu 2.4g/m2,持续静滴 46h,第 1~2 天;2 周为 一个化疗周期。每例病人共观察 4 个化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
WHO 关于血液、消化系及神经毒性分级标准[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χ2 检验。
2 结果
发生周围神经毒性:A 组Ⅰ/Ⅱ级 39 例,Ⅲ/Ⅳ级 10 例,总发
生率 75.4%(49/65);B 组Ⅰ/Ⅱ级 51 例,Ⅲ/Ⅳ级 13 例,总发生 率 79.0%(64/81)。发生消化系毒性:A 组Ⅰ/Ⅱ级 44 例,Ⅲ/Ⅳ级 3 例,总发生率 72.3%(47/65);B 组Ⅰ/Ⅱ级 58 例,Ⅲ/Ⅳ级 4 例,总发生率 76.5%(62/81)。发生血液系毒性:A 组Ⅰ/Ⅱ级 42 例,Ⅲ/Ⅳ级 16 例,总发生率 89.2%(58/65);B 组Ⅰ/Ⅱ级 53 例, Ⅲ/Ⅳ级 17 例,总发生率 86.4%(70/81)。分别经 χ2 检验,两组 神经、消化及血液系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见表 1。
表 1 联合化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率
组别(例)
发生毒性例数 未发生毒性例数 发生率(%)
周围神经 A 组(n=65) 49
16
75.4
毒性
B 组(n=81) 64
17
79.0
消化系统 A 组(n=65) 47
18
72.3
毒性
B 组(n=81) 62
19
76.5
血液系 A 组(n=65) 58

89.2
毒性
[4] 罗柳荣. 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 7(9):697- 698.
[5] 李润花,李立明,吴谦. FOLFOX4 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临床观 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48- 50. (收稿日期:2009- 10- 16)
CHINA MODERN DOCTOR 中国现代医生 103
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奥沙利铂;剂型;毒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9701(2009)36- 100-02
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是继顺铂、卡铂之后一种常用 的第三代铂类抗肿瘤化疗药物,抗肿瘤谱广,在消化系统恶性肿 瘤治疗中尤为有效,与 5-Fu、CF 联合化疗已作为结直肠癌的一 线化疗方案,对胃癌、肝癌、胰腺癌、肺癌、卵巢癌及鼻咽癌均有 一定疗效,应用十分广泛[1]。其常见临床毒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 血液及神经毒性。以往临床上所用剂型为粉针剂,与葡萄糖注射 液配伍使用,不可与含氯化钠及碱性溶液配伍使用。近年来出现 了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不需配药直接滴注,使用方便。 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奥沙利铂不同剂型之间临床毒副反 应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比索洛尔是新一代高选择性 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无 内在拟交感活性和膜稳定性作用[4]。本研究对 CHF 患者在常规治 疗的基础上加用 β 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
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36 例 CHF 患者的总有 效率为 94.44%。比索洛尔作为第三代高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 治疗 CHF 的机制在于:①减慢心室率;②减少心脏耗氧及左心室 作功;③上调心肌 β 肾上腺能受体,使受体密度和反应性增加; ④防止循环中儿茶酚胺过度升高,并能对抗其毒性作用;⑤膜稳 定作用;⑥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
·临床探讨·
2009 年 12 月第 47 卷第 36 期
奥沙利铂不同剂型的临床毒副反应对比观察
卢鹏 (赣南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 目的 对比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与奥沙利铂粉针剂型之间神经、消化及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方法 回
顾性对比 146 例分别应用含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或奥沙利铂粉针剂型方案联合化疗病人的消化系、血液及神经
药物递增过程中,出现心动过缓 3 例、乏力 2 例,减量后均恢复
正常。
3 讨论
CHF 是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CHF 患者交感神经系统(SNS) 活性增强是加重心肌重塑和促使心衰恶化的重要因素,早期代 偿可维持心排出量和重要器官的灌注,但是,持久的 SNS 兴奋性 过度增强则会对心脏和外周循环产生不良影响。SNS 兴奋性增 强以及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对心肌有直接毒性作用,激活 RAAS;减弱心肌 β 受体的反应性等因素使 CHF 患者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肥厚、心肌间质纤维化,导致心室重塑。心 室重塑过程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则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性心 肌损害以及终末期心力衰竭。因此,治疗 CHF 的关键就是阻断神 经内分泌系统、防止心室重塑[3]。
B 组(n=81) 70
11
86.4
注:χ2=0.27129,0.34193,0.26363,两组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卡铂之后的第三代铂类抗肿瘤化疗药, 主要作用机制为以 DNA 为靶作用部位,铂原子与 DNA 链形成 铰链,阻断其复制与转录,较顺铂有更强的细胞毒性。它的抗癌 谱与顺铂相似,但与顺铂无交叉耐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 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疗效确切,被推荐为一线用药,对肝癌、 肺癌、卵巢癌及鼻咽癌均有一定疗效。与顺铂相比,奥沙利铂的 消化系及血液毒性明显降低,而神经毒性升高,且具有特征性, 但临床观察大多为可逆,且有的研究认为奥沙利铂对神经的毒 性为剂量限制性,总剂量(DT)<800mg/m2 是安全的[3]。奥沙利铂 的急性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手足及口周感觉异常和迟钝,遇冷 诱发或加重,其发生率约为 85%~95%;消化系毒性主要表现为 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Ⅲ/Ⅳ级毒性反应少见,其发生率
表 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6 21(58.33) 13(36.11) 2(5.56)
94.44*
对照组 31 8(25.81) 13(41.94) 10(32.25)
67.75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患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化验均无显著变化。在
[5] 吴学思. 正确掌握 β 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J]. 中 国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69.
(收稿日期:2009- 09- 04)
(上接第 100 页)
约为 70%~85%;血液系毒性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粒 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4]。有文献报导 FOLFOX4 方案治疗胃 肠道肿瘤,神经毒性发生率为 61.1%,消化系毒性发生率为 55.6%,骨髓抑制发生率为 80.6%[5]。以往临床上奥沙利铂所用 剂型为粉针剂,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艾恒为其 代表,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不可与含氯化钠及碱性溶液 配伍使用。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 以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辰雅为代表。本次研究对 比了奥沙利铂的甘露醇注射液剂型与粉针剂型之间的神经、消 化 及 血 液 系 统 毒 性 , 其 发 生 率 之 比 分 别 为 75.4% vs79.0% 、 72.3%vs76.5%、89.2%vs86.4%,结果均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 0.05)。因此我们认为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剂型的临床毒副反 应与传统的粉针剂型相当,而且其不需要配药,直接滴注,使用 方便,并减少了配药环节可能引起的污染,尤其对合并糖尿病
患者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王少华,杜冠华. 肿瘤合理用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39- 240.
[2] 孙燕. 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 内科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95.
[3] 谭立新,杨玲,李沛林. 国产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氟脲嘧啶治疗 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2):169.
总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 β 受体阻滞药, 可进一步降低 CHF 的病死率,并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
[1] 李霞,王锡田. β 受体阻滞剂与心力衰竭[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 23(1):19- 22.
[2] 陈灏珠. 心脏病学[M]. 第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312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