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本_爱心树_作文教学_杨树亚

绘本_爱心树_作文教学_杨树亚

绘本《爱心树》作文教学




绘本解读
《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
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
动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

文章
向我们讲述:大树给予男孩成
长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自己却
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
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
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
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
老树墩上休息……作者用简单
的线条和充满诗意的文字,创
作了一则生活寓言——
—这则寓
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
爱之间。

《爱心树》的故事情节简
洁,却给我们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爱心树》的故事语言平白,却足以给人以心灵的冲击。

因此,于阅读而言,《爱心树》是一份心灵的鸡汤;于习作而言,《爱心树》更拥有丰富的可开掘的素材。

教学目标
置身绘本情景,展开丰富想象,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丰厚绘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绘本
1.师:同学们,请告诉老师,哪本书是你曾经读过的最难忘的课外书?
2.师:今天,我们首先一起来读一本书。

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画。

这样的书我们称为“绘本”。

(板书:绘本)这节作文课咱们一起来读绘本,写作文。

(补充板书:读绘本写作文)
二、阅读绘本
点击出示《爱心树》画面,师读故事。

在导读过程中,师相机点击图画。

1.点击第一处“大树很快乐”。

设疑:大树为什么快乐?
师:(交流后小结)孩子的快乐就是大树的快乐,大树的快乐就在孩子的快乐之中。

点击第二、三、四处“大树很快乐”时均作适当的停留,但不设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点击第五处“大树很快乐”。

设疑:面对这幅静止的画面,这幅让“大树很快乐”的画
面,你快乐吗?(引导交流)你的心中只有快乐吗?(引导交流)
3.点击出示绘本封面,介绍绘本《爱心树》。

三、品味绘本
1.师:读完一本书,我们要学会掩卷沉思。

能告诉老师,读完《爱心树》,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吗?你最想表达的感受是什么吗?
师:(交流后小结)读完一本书,我们要养成掩卷沉思的好习惯。

在掩卷沉思中,我们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是收获,也可以是困惑。

这就叫阅读后的“回味”。

(板书:回味)
2.师:在你的生活中,你拥有属于你的“大树”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大树”——
—曾经给予自己关心、帮助的人)
师:虽然我们还很小,但是,老师相信,在我们的班级中,一定有同学曾经是别人的“一棵树”。

你有过做“树”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做“树”的经历——
—关心帮助别人的事)
师:(交流后小结)读完一本书,我们还要学会由“书中人”想到自己的“身边人”,由“书中事”想到自己的“身边事”。

这就是作文时的“联想”。

(板书:联想)
3.师:有了“回味”,有了“联想”,我们就会把一本书读“长”,我们的作文就会有丰富的素材。

今天,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学会把书读“厚”,给自己的作文提供更多的素材。

师:(板书:想象)优秀的作品常常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
XINSIWEI KUAILEXIZUO 快乐习作
新思维
29

小学教学
2009年第5期设

小学教学
2009年第5期
设的空间,绘本更是如此。

它的魅力不只在文字,也不只在图画的有限空间内。

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在画面的背后,在文字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咀嚼的内容。

这就叫“想象”。

你会在阅读中想象吗?
4.点击出示绘本中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师:“坐下了”,简单的三个字,岂能表达此时男孩子的内心世界。

此时的男孩子已经是白发苍苍,一身疲惫;此时的男孩子就坐在这棵原本挺拔的老树墩上。

师: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回忆———(点击出示字幕:他也许在回忆……)(追问)他会回忆什么呢?(班级交流)
师: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向大树倾诉——
—(点击出示字幕:他也许在向大树倾诉……)(追问)他会倾诉什么呢?(班级交流)
师:此时,男孩子也许在———(点击出示:他也许在……)(追问,但不提问,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师:拿起笔来,用一两段话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的这些句式,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运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写出此时男孩子的内心感受。

四、丰厚绘本
1.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2.总结,延伸。

师:在读书过程中,及时地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这就是给作品“补白”。

这是我们在读书中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

师: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前面阅读中提到的“回味”,去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读后感”。

师:我们还可以由“书中人”或者“书中事”展开“联想”,进行文章的“移植”。

例如,今天我们读了
《爱心树》,有兴趣的同学回家以后可以去写自己身边的“大树”,也可以写一次自
己做“大树”的经历。

师:老师相信,这样“边读边写”
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更加充实。

这样的过程一定是很快乐的。

教后感言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冲破“文本课程”的禁锢,正在从注重“怎么教”向注重“教什么”转轨之际,我们学生的阅读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读了多少文章”。

“怎么读懂”指向的是“阅读策略”的探究;“读了多少”追求的是“阅读内容”的厚积,以及阅读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建构。

因此,语文需要打通课堂的壁垒,融通课内与课外;语文需要打通生活的壁垒,融通校园与社会;语文需要打通知识板块之间的壁垒,融通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让学生在融通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在融通之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融通之中“得其法”
更“用其法”。

这是当下语文教师更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因此,让学生读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写得轻松有趣,这是绘本《爱心树》作文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

绘本阅读是阅读领域的一场“视觉革命”。

而绘本作文是习作领域的又一次“视觉革命”。

图文互补的形式利于给原本枯燥的习作过程注入无限的情趣。

与“看图作文”相比,绘本作文增添了更多的画面空间、想象空间,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景,让学生在鲜活的情景之中感受,进而表达。

同时,绘本所提供的丰富的、多元的习作材料,更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烦恼。

所以,如果说绘本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一种方式,那么绘本作文也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一种习作方式与习作载体。

我们在利用绘本引领学生进行习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绘本资源,更要充分发挥绘本优势,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享受想象与联想的快乐,让学生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为自己即将进行的习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

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补白,在阅读后联想移植,这不仅仅是阅读的行为,更是为利用绘本进行习作作前期的“铺陈”与“积淀”。

面对学生愈加丰富的阅读世界,原本沉寂的习作教学领域必将迎来一次全新的挑战与变革。

绘本作文就是一次探路。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任家瑞
XINSIWEI KUAILEXIZUO
快乐习作
新思维
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