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合欢树》最终版

教学设计《合欢树》最终版

课题:《合欢树》史铁生执教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分析:伟大的母爱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史铁生的《合欢树》也是如此,只不过在这位身受病苦煎熬的作家笔下,他与他的母亲的交往是平凡中带着深刻。

母亲不仅给了作者第一次生命的资格,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勇气。

而合欢树是作为一段生命体验的见证而存在的,在它的生长中,母亲的身影无处不在。

《合欢树》是作者用刻骨铭心的体验写就的独白式的文字,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是作者难以抑制的悲伤和思念。

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是出现在高一年级第二单元,也就是学生们刚刚接触高中现代文学习。

他们经过初三的习题训练,对于现代文的学习是很僵化的,无非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等。

所以要在高中一开始学习现代文的初期就教给学生正确阅读文章的方法。

另外,学生平时写作文也常常会写到母爱或者亲情方面的内容,但是往往不过深入,只是流于表面。

所以同样是写母爱,《合欢树》是一篇很好的借鉴。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作家史铁生曲折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1. 理清文章写作条理,可以用文中的词句完成“我”与母亲三十年交往的线索的梳理。

2. 能够选取文中喜欢的细节,品味文章朴实真切的风格.3. 理解合欢树的双重象征含义,简单知道物象在美学上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文章,重新关注父母,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文章的内容梳理,即“我”与母亲三十年交往的线索的梳理。

2.品味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亲情的感人细节。

教学难点:“合欢树”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备:幻灯片、板书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活动预设】: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适当地了解作家史铁生。

【学生活动预设】:完成预习任务,阅读过课文,了解过史铁生的大致情况。

【设计意图】:布置预习任务是为了是上课更有效率,学生事先知道课文内容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导入。

(一)首先背诵一段《秋天的纪念》【教师活动预设】:平时都是一个人做语文活动,今天请大家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我会背诵一段你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考考大家的记忆力,你们要做的就是告诉我作者和文章的题目。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学生活动预设】:基本知道是史铁生的作品,但不太会记得课文名字。

今天要我们要学的课文名字也是史铁生的作品,名字叫《合欢树》。

【在黑板上写上题目、作者】【设计意图】:与以前的课文相联系可以勾起学生的学习记忆,对于帮助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是有好处的。

(二)体裁与题材的概念认识。

【教师活动预设】:依照学得阅读经验,首先谁能回答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在黑板上写下“题材”和“体裁”)体裁:文学的样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题材:叙事文中的生活现象,人物、环境、情节的因素。

说出目标:希望通过《合欢树》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阅读散文的方法。

【学生活动预设】可能回答:记叙文、散文……【设计意图】:使学生可以区分这两个基本的概念。

三、作者介绍1.【教师活动预设】:请下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经验说说史铁生的一些情况。

【学生活动预设】:回答到,是一名残疾人作家……2.在幻灯片上显示出史铁生的生平和基本作品。

提到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在幻灯片上放出电影的海报其实这部作品的特殊意义还在于曾经被陈凯歌导演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

这是陈凯歌在1991年拍摄的,该片获得了伊斯坦布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还曾入选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顺便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中国偏远的地方,一个盲童从他师傅口中晓得有一道可以治愈双眼的药方,令他重见天日。

不过,他必须要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从琴匣里取出药方,否则无效。

那盲童待师傅死后,踏遍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把一根又一根的弦弹断,关在长绳上打个结。

然而,岁月不留人,把盲童磨成老人,村民们称他做神神,村内任何纠纷总爱找他排解。

至于神神所收的一个瞎眼徒弟石头,对追求情爱比任何来得热烈,他与村女兰秀暗渡陈仓,却遭村民痛殴,兰秀心有不安,与其爱得痛苦,不如死得痛快,就此把生命了结。

有志者事竟成,神神终于弹断千根弦,以琴匣取出药方,立即到镇上药铺去买药,店员一看,赫然发觉是一张白纸。

六十年的工夫,换来绝望与油尽灯枯的身躯,两脚一伸,梦断红尘。

未几,村民拥着石头,捧他为另一个神神。

当然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不是讨论这部电影,相信大家也发现了史铁生的作品一直是关注着“生命”——这一主题,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看完整版。

【学生活动预设】: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关注了解史铁生的一种拓展。

3.不知道同学们看完这段介绍后有什么感想吗?抓住21岁瘫痪,试想一下在正值壮年的时候,跟你们一样年轻,原本可以又跑又跳,突然有一天,不能走了,那是多大的打击。

一般脆弱的人说不定还会选择自杀,但是史铁生不是一般人,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文学之路。

4.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作家对于史铁生的评价。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贾平凹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南方周末》四、文章的阅读和叙事线索梳理(一)根据预习的经验,文章可以大致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5段,写的是“我”和母亲三十年的故事;第六段到最后是作者借合欢树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跳到读课文第一段)(二)文章的前半段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有没有明显的标志?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十岁、二十岁、三十岁。

文章的前半段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有没有明显的标志?(三)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注意文中的一些信息。

(学生边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线索框架)时间事件母爱的表现我的反应母亲现象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名现身说法不要骄傲扫兴、奚落抢白母亲聪明、好看、年轻、能干、幸福二十岁想学写作,学写小说执着坚持为儿子治病绝望苍老、痛苦、惶恐三十岁作品获奖追悔、自责、内疚母亲去世好几年(四)引导学生填写“十岁那年”的线索内容。

(五)请个别学生或者教师自己朗读2~5段,然后用文中的词句完成“二十岁”、“三十岁”的线索梳理。

五、品读细节,学习细节描写【教师活动预设】请学生谈一谈文章中的哪一处细节描写是打动你的,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中,“我”得了作文奖,为什么要写母子之间的那场争执?为了展现出一个真实的母亲的形象,争强好胜,自信活泼,与后文那个衰老担忧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

好,我们再来读一篇同样写母亲的文章——周佩红的《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文章以前也收录到教材中。

【可以在幻灯片上展示】(因为时间关系可以重点品读一段)母亲的一生,简要言之,前半段是职业妇女,做医务化验工作。

那天地其实也不大,须知她同时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有脾气急躁的丈夫,挑剔到甚至蛮不讲理的婆婆,年迈的高堂。

但毕竟她还有独立于这一切之外的时间和空间。

我能够想像她走出家门之后的那种轻松感。

她步行到静安寺,挤上57路公共汽车,沿途经过洋楼和农田,看到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们迈着轻盈的步子,头发绾在脑后或盘上头顶,拎着装脸盆衣服的网兜走进校门,这时她会有莞尔一笑,会在心里想一些与家完全不相干的事。

到了西郊外的医院,她穿上白大褂,去病房为病人挨个抽血,与那些怕疼的病人说笑,轻轻拍打他们隐伏在皮肤和脂肪下面的淡青色血管,一针下去,血就从静脉流到针筒里了。

病人说,你真是一针见血。

她轻轻地笑了,没有声音。

显微镜下的世界也就是她的世界,她可以坐着看很久,从来不说腰酸脖子痛。

退休之后,这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家。

她的天地空前缩小。

而且,她一步也不能离开这个家,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她。

任务:边读的过程中边体会写母亲的那些细节。

【教师活动预设】总结一下,要写好细节描写所具备的要素:1.一个镜头的扩大,加上神态、动作等描写。

2.这些细节要反映出你所写的人或物的特征,性格,并反映出你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平时我发现你们写作文的时候都会写到亲情什么的,写到父亲母亲,但是往往写得很浅,但关键是如何写得打动人内心的深处,所以这两篇文章中的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是很值得我们琢磨的,所以今天布置一个小作业,想一想属于你们父母独特的生活细节,是这写下来,我们下节课可以抽空来交流一下。

【反思】我的感想:1.一开始的几分钟有一些紧张,背诵那段课文也不是很熟练,但是后面慢慢渐入佳境。

2.一节课中觉得最失败的地方是要学生分好自然段后,归纳大意时,他们分的段落完全和我预想得不一样,我一下子就十分紧张,想着:这该怎么办啊?后来也没有找到很顺利的方法就过去了。

3.板书的书写空间也没有控制得很好。

4.最后还是出现了时间不够的状态,总结部分不是特别从容。

指导老师的意见:1.在学生的分段与预设不一样的时候,可以先把学生的分段画一个简单的结构图在黑板上,这样即清晰又可以适当地表达:你这样分有一定的道理,是从年龄来分,但是前面几段都是有共同点的,老师的意见是可以分成一段,你觉得呢?2.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关的评论或回应:例如我同意/不同意你的说法——要有适当的互动。

3.特别是这节课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入地理解。

4.读错了:鲜血(xue第四声)流血(xie第三声)5.对于体裁和题材可以在就教学术语方向解释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