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行政赔偿制度比较

国内外行政赔偿制度比较


2. 英国。 在英国, 行政机关的越权行为和合法行为可能对公 民造成损害, 受害人有权就此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之诉, 可见行 政赔偿责任包括了行政机关的侵权责任、 违约责任、 返还责任和 合法行为要承担的补偿责任。 英国在处理赔偿案件时, 对于公法 关系和私法关系上的赔偿问题, 都适用相同的法律原则, 这符合 英国法的特色。 由此得出, 英国没有专门适用于行政机关的损害 赔偿责任制度和公法契约制度来制裁行政机关, 只能依靠民法上 的侵权责任理论和契约规则来处理问题, 即对于违约责任, 英国 法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是雇佣关系, 雇佣人要对受雇人的侵 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行政机关在权限范围内采取的行为给 公民造成必然损害的, 行政机关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违约责任, 英国采取 “契约必须遵守, 违约必须承担责任” 原则, 如果行政机 关没有权力签订这个契约, 该契约按照无效契约处理, 从而解决 有时政府履约就会违法行政义务的矛盾。 3. 德国。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里最早提出并实行行政赔偿 制度的国家之一, 早在 1794 年的 《普鲁士法典》 89 条就规定 第 了: 每一个公务员都应当对其故意或过失违反职责的侵权损害行 为负赔偿责任。1910 年德国 5 月 22 日颁布的 《帝国对公务员的 责任法》 中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正式明确规定了行政赔偿责任, 这 也为 1919 年的 《魏玛宪法》 1949 年的 和 《基本法》 所继受, 这使行 政赔偿制度有了宪法基础, 且规定了国家的代位赔偿责任和追偿 权, 使国家赔偿的专门性法律呼之欲出。 本应在 198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 《德国国家赔偿法》 被联邦 宪法法院宣布违宪而无效, 因此这一法律被搁置了。 德国现行的 行政赔偿的规定都来源于德国基本法、 民法典和判例, 如德国行 政补偿的基本类型、 行政赔偿与补偿的区别和赔偿责任以金钱赔 偿为主等重要规则都来源于水沙判决等一系列判决, 且德国的行 政赔偿和民事赔偿合一。 根据规定,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损 害了相对人的权利, 为此所必须承担赔偿的法律制度。 其构成主 要有: 1) ( 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履行公职的人员;2) ( 其违 背了职务上的义务, 适用法律错误、 即: 不守法、 存在瑕疵等;3) ( 行政侵权必须有主观过错, 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体现;4) ( 对公民 或其他组织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三) 国内外各国行政赔偿制度的比较 综观世界各国行政法治的发展历史, 行政赔偿制度大都经历 了由全面否定到相对肯定直至充分肯定的过程。但是各国的行 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因为国情等各个方面原因在很多方面有所不 同, 主要有: 1. 行政赔偿的适用法律不同。 法国, 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有 明确的区别, 前者受公法支配, 后者受私法调整; 德国虽然有明确 的公私法之分, 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国家赔偿法, 行政机关的行 政赔偿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 英国也是由民法和契约法上所定的 规定处理; 中国都有专门的国家赔偿法, 对于行政赔偿和民事赔 偿的区别也比较明显。 2. 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不同。 对于行政赔偿, 大多数国家采 用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而且在由原来的单一式向 多元式转变, 如法国采用主观过错原则时, 也逐步吸纳了客观过 错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危险责任原则等, 而我国对此采用了单 一的违法原则。 3. 英国、 美国、 日本、 中国都制定了国家赔偿法, 但是法国没 有, 德国虽然制定了该法, 但是被废除了。
一、 行政赔偿制度在我国的存在空间 (一) 行政赔偿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体现 综观世界各国行政法治的发展历史, 行政赔偿制度基本都经 历了从全面否定到充分肯定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二战结束之后, 随着人权保障和责任行政理念的不断提倡, 美国、 英国、 日本等国 家纷纷制定了专门的国家赔偿法, 从而确立了各自的行政赔偿制 度。在我国,随着现行宪法对公民依法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认 可, 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 也推动了 1989 年关于 行政赔偿的规定在 《行政诉讼法》 中的确立和 1995 年 1 日 1 日起 施行的 《国家赔偿法》 的制定。行政赔偿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中 的具体规定主要有如下几项: 1986 年颁布的 《民法通则》 121 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 第 “ 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侵犯公民、 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 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将行政赔偿作为一种特殊的 ” 民事侵权责任加以规定, 但是对于行政赔偿的范围等没有做具体 规定。 1989 年 4 月通过的 《行政诉讼法》 中第九章以专章的形式对 侵权赔偿责任进行了规定, 对行政赔偿责任的当事人、 赔偿的范 围和条件、 赔偿的义务机关、 赔偿的程序、 赔偿的费用以及追偿等 问题都作了规定。这些规定标志着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初具规 模, 但是规定相对比较简单, 也不是专门规定行政赔偿的法律, 法 律体系暂未完全形成。 1994 年 5 月 12 日通过的 《国家赔偿法》 2 条规定: 第 “国家 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 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 利。 ”这部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专门性行政赔偿法 律, 规定了行政赔偿的范围、 赔偿请求人和义务机关、 赔偿程序、 赔偿方式、 赔偿费用及计算标准等内容, 标志着我国的行政赔偿 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二) 我国行政赔偿的定义 作为国家赔偿的核心部分,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对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植物行为侵犯公民、 法人或其 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伤害, 依法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行 政赔偿本质上都是一种国家责任。 二、 国内外关于行政赔偿制度的比较 (一)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国家赔偿法》被誉为“对宪法承诺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兑现 法” 其虽规定了行政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 , 构成要件、 赔偿范围、 赔偿方式等各个方面, 但是综观我国的实际运作, 还是存在一定 缺陷:
作者简介: 张霰,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27
・法制园地・
2010 年 7 月 (中)
三、 完善我国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的建议 1. 确立多元化的归责原则。我国应该在保留现行的违法归 责原则的同时, 添加明显不当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 即前 者认为行政裁量行为即使不违法, 但是只要达到了明显不当的程 度, 行政裁量机关就应该对其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给予补偿; 后 者认为, 只要是因为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或管理而出现了相应的 损害结果, 除非具有法定的免责事由, 国家均承担赔偿责任。 2. 应该提高赔偿标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对于精神损害进行物质赔偿。精神损害更能践踏公民的人格尊 严, 也能更加剧烈的摧残人, 不能仅仅规定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等 手段保障精神损害,只有借用物质手段才能达到抚慰精神的目 的; 第二, 对于财产权的损失赔偿范围应该扩大。我国目前只规 定了侵犯财产权发生时的财产损失, 应该将侵权行为实施后发生 的实际损失也列入 《国家赔偿法》 的第二十八条第七项的直接损 失中; 第三, 应该提高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标准, 每月的赔偿 金应该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的一至五倍计算, 这样才 能避免 “处女嫖娼” 等案的尴尬, 使请求人获得应得的利益, 也更 好的保障请求人的合法权益。 3. 应该扩大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范围过窄是我国行 政赔偿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应修改 《国家赔偿法》 并将以 下损害纳入行政赔偿的范围内:1) ( 因公有公共设施设置、 管理上 的瑕疵致损的赔偿问题; 因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违法对行政相 (2) 对人造成损害的赔偿问题; 因行政裁量明显不当而引起的损 (3) 害赔偿问题; 违法的内部惩戒行为致使国家公务人员损害的 (4) 赔偿问题; 错误的行政指导而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 4. 优化行政赔偿的程序。应当着重在行政先行处理程序中 赋予赔偿请求人更多的权利, 如聘请律师代理权、 陈述申辩权等; 取消 《国家赔偿法》 第九条关于 “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 偿义务机关提出” 的强行性规定; 增加行政赔偿诉讼简易程序的 规定, 有助于赔偿请求人及时获得应有的赔偿。 5. 对于行政追偿进行全面完善。世界各国关于追偿的时效 各有规定, 分别有 6 个月、 年、 年不等, 1 2 我国应规定 6 个月追偿 时效; 追偿金额的分配问题也要划分清楚, 确定好承担责任的大 小, 实施数额不等的追偿; 还要规定详尽的追偿程序和赋予被追 偿人必要的救济权利。 总之,行政赔偿制度在我国行政法领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 位, 对这项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更 好的监督国家行政主体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注释: 杨海坤, 章志远, 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547-559 页, 561-563 页. 第 姬亚平, 外国行政法新论.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72-173 页. 第 Heinrich. Albertzachariae,“DieHaftungsverbindlichkeitdesStaatesausrechtswidrigenHandlungenundUnterlassungSeinerBeamten” ;Vgl. ProdromosDagtoglou, DieStaatehaftung, EineKommentierungdesArt.34GG. 1971 年版. 23 页. 第 参考文献: [1]陈新民. 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下册).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罗豪才. 行政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德]汉斯. 行政救济论.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4] 姚俊.行政补偿制度研究.法律图书馆./lw/lw_view.asp? no=8610. [5]于安, 德国行政法.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王名杨. 法国行政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7]王名扬. 英国行政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8]姬亚平. 外国行政法新论.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