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五一、解釋下列名詞: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就是駢體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稱駢四儷六。
此文體形成于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成爲文章的正宗,唐代稱爲“時文”,晚唐至明稱“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稱駢體文。
其語言特點是:駢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飾。
工對:駢體文和近體詩中的一種對仗,因其對得工整,故稱“工對”。
它要求在對仗中用相同“事類”的詞語相對,即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物對動物,植物對植物等。
律賦:唐宋時科舉取士所採用的駢賦,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此又叫做律賦。
律賦大都內容貧乏,文字呆板,毫無生氣,在文學上沒有多少價值。
互文:古代修辭方式的一種,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
其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二、簡述賦體的演變和各種賦體的特點。
賦體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産生了四種主要形式:騷賦、古賦、駢賦和文賦。
騷賦産生于漢初,由楚辭演變而成,其寫作類比《楚辭》,如賈誼的《吊屈原賦》。
這種賦體在形式上同楚辭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內容則重在“寫志”而不重在“體物”。
古賦是指騷賦以外的漢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這種賦體往往可分爲三部分。
開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
中間常用問答的形式,篇幅也較大,極力鋪陳誇張;韻文中夾雜散文,用散文敍述,用韻文描寫。
結尾再用一段散文,發些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類似楚辭的“亂”或“訊”。
古賦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雜以三言和五言。
古賦在六朝時期發展成爲駢賦,如江淹的《別賦》。
這種賦體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講究對偶和平仄,堆砌典故。
實際上,駢賦等於有韻的駢體文,既具有駢體文的一般特點,又體現出賦鋪陳誇張的特色。
另外,駢賦到唐宋時期,科舉中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而又稱“律賦”。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産生的。
唐宋古文家在賦的創作上,極力摒棄駢儷之習,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在藝術形式上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創作了一些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賦,如蘇軾的《赤壁賦》等。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並辨析帶△的同義詞(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1.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
(蕭統《文選序》) 譯文:楚君不從善如流,臣下(此處指屈原)進諫逆耳忠言,因深思遠慮,於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慮”都有“思考”的意思。
“思”指根據確定的意願去思考,“慮”指對問題反復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選擇。
2.余監撫餘閑,居多暇日,曆觀、文囿,泛覽、辭林。
(蕭統《文選序》)譯文:我在監國和撫軍的空閒中,度過了許多閒暇的日子,廣泛閱讀了各類文章。
“觀”和“覽”都有“看”、“閱讀”的意思。
“觀”指有目的有意識地看,“覽”指廣泛地看。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晚霞與孤獨的野鴨相伴同飛,秋水和高遠的天空渾然一色。
“與”和“共”都是介詞,表示物件,這裏用法相同,可譯作“和、跟、同”等。
“與”另有動詞“給與”和連詞“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詞“共同”、“總共”等用法。
4.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屈原《離騷》)譯文:君王何不趁著年輕力壯而放棄那些邪惡的行爲呢,爲什麽不改變這種做事情的態度?駕馭著千里馬往前賓士吧,隨我來,我爲你在前面帶路。
“馳”和“騁”都有馬快跑義,但“馳”是指使勁趕馬使馬快跑,需要人驅趕。
“騁”是指縱馬奔馳,即馬隨意狂奔,不需要人驅趕。
這裏二者連用,意思是放馬奔跑。
5.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屈原《離騷》)譯文:當初君王已經與我有相約之言,後來心意改變又有了別的想法。
我並不爲離開朝廷而難過,只是爲君王的屢次改變主意而感到傷心。
“離”和“別”都是動詞,都有“分開”的意思。
但其程度上有細微差別,前者淺,後者深。
《楚辭離騷》王逸注:“近曰離,遠曰別。
” 6.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
(枚乘《七發》)譯文:如今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宮閨門之內居住和生活,內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負責教育的師傅。
“居”和“處”都有“居住”的意思。
“居”指長久定居,“處”指停留,短時間的居住。
四、分析下面兩組句子中的對仗: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雙雙相對,在句法結構上是主謂結構兩兩相對,即“北海雖賒”對“東隅已逝”,“扶搖可接”對“桑榆非晚”。
詞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對的,即實對實(“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虛對虛(“雖”對“已”,“可”對“非”),動對動(“賒”對“逝”,“接”對“晚”),靜對靜(“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
(江淹《別賦》)上下聯的句法結構都是“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性結構。
“巡曾楹”和“撫錦幕”是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空揜”對“虛涼”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詞性上是實詞相對:動詞對動詞(“巡”對“撫”)、名詞對名詞(“曾楹”對“錦幕”)、形容詞對形容詞(“空”對“虛”);虛詞相對:連詞對連詞(“而”對“而”)。
五、利用工具書查出下列典故的出處:1.徐孺下陳蕃之榻。
(王勃《滕王閣序》)徐孺榻:《後漢書·徐稚傳》:“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
……(陳)蕃在鄙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
”後以徐孺榻表示對賢士的禮待。
這裏用來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東漢·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字元卿,舍中三徑,唯羊仲、求仲從之遊,皆挫廉逃名不出。
”後因以三徑代指隱士的家園,也指家園。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辭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
(諸葛亮《出師表》)並提:“侍中”指郭攸之、費禕,“侍郎”指董允,並提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
代稱:“良實”本都是形容詞,這裏指代賢良誠實的人,是以事物特徵代本體。
2.將軍身被堅執銳。
(《史記·陳涉起義》)代稱:“堅”代“堅固的鎧甲”,“銳”代“銳利的武器”,是以性質代本體。
3.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煢獨不見牛馬之衣。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對偶:即“鰥寡不聞犬豕之食”對“煢獨不見牛馬之衣”。
互文:“鰥寡”與“煢獨”、“不聞犬豕之食”與“不見牛馬之衣”文義互相補充。
引用:引董仲舒語:“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語見《漢書·食貨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馬之衣”比喻衣著粗劣破舊。
4.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爲諱。
(司馬遷《報任安書》)委婉:“不測之罪”,這裏指死罪;“不可爲諱”,這裏指任安被處死刑。
省略:“仆又薄從上雍”句省略述語“之(到……去)”,即“仆又薄從上之雍”。
5.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臯壤。
(《文心雕龍·情采》)代稱:“軒冕”代稱官爵,“臯壤”代稱隱者居住之地。
引用:“臯壤”見《莊子·知北遊》:“山林與,臯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6.未嘗不心遊目想,移晷忘倦。
(蕭統《文選序》)倒置:“心遊目想”是“目遊心想”的倒置。
代稱:以“目遊心想”指代讀書,以“移晷”指代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
7.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對偶:“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代稱:“白首”代年老。
比喻:用“青雲”比喻志向的高遠。
引用:二句改引《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嘗謂賓客曰: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8.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
(枚乘《七發》)對偶:“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對“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
代稱:“皓齒蛾眉”是“美女”的代稱,“甘脆肥醲”是“豐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稱。
比喻:將“皓齒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將“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藥。
9.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爲芻。
(趙壹《刺世疾邪賦》)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語珍貴,“金玉”喻品德高尚,“蘭蕙化爲芻”喻賢人不被重用。
引用:“披褐懷金玉”一句,語出《老子》七十章:“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代稱:“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貧賤之人”的代稱。
按:教材引文誤“咳唾”爲“咳吐”,今正。
10.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
(江淹《別賦》)對偶:“珠與玉兮豔暮秋”對“羅與綺兮嬌上春”。
代稱:“珠”、“玉”、“羅”、“綺”都是“歌女”的代稱。
互文:這兩句互文見義,即“珠與玉”、“羅與綺”都“豔暮秋”、“嬌上春”。
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譯成現代漢語:今如太子之病者,獨宜世之君子,博見強識,承間語事,變度易意,常無離側,以爲羽翼。
淹沈之樂,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發》)譯文:如今像太子這樣的病,只應讓世上的君子,見識廣博而記憶力強的人,乘機向你談論一些有益於你健康的事情,改變你的思慮心意,並且時常不離左右,來作爲你的輔佐者。
那麽淹溺沈迷的逸樂,縱情放恣的想法,放縱過度的心思,還會從哪里來呢!八、下面是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中的一段,試譯成現代漢語,並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四四),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六六),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轉禍爲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六六),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四四)。
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六六)。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譯文: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親,有的心中记得先王的言語重托,有的在宮中接受過先王的遺命,所受之言還在耳畔,心中怎能忘掉忠诚?先帝陵墓上的新土還沒有幹,嗣位的新君又在何處托身?如果能夠化災禍爲好事,忠於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勳,不辜負先君的遺命,那麽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賞,可共同指山河爲誓。
如果有人留戀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觀成敗而看不清形勢,一定會遭到以遲後爲罪名的誅伐。
請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誰家的天下!宣室:漢末未央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
漢文帝曾于宣室召見賈誼,問鬼神事。
這裏是用典,指皇帝的宮殿。
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
語本《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長陵是漢高祖的陵墓。
這裏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
六尺之孤:《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