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尼古拉.特斯拉---关于电磁纵波(标量波)的部分资料

尼古拉.特斯拉---关于电磁纵波(标量波)的部分资料

尼古拉.特斯拉---关于电磁纵波(标量波)的部分资料我们观察声波的很多现象就会明白纵波的特性,四分之一波长谐振是QWL音箱设计的基础,玩音箱的人知道,倒相喇叭摆放的位置有时候会引起非常巨大的共振,反馈烧毁放大器,声波是典型的纵波传递,TESLA塔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有研究实验室做了计算机模拟,搭建了简单模型,通过测试证明了线圈的另外一个向量场的纵波特性,并确认出其标特性(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同步),2个频率相同的共振可以互相加强,这个国外爱好者已近做到没有电池维持的互相伺服的持续共振.所谓独木难成林就是纵波的特别属性,越多存在,能量越大.另外,意识波具有强烈的标量特性,这就是人类意识领域的群现象(一个群体的意识总会互相干扰各自思想最后形成某种社群文化意识波群)的物理学解释.最新的MESH网络结构和特性也有这种群现象发生.标量波指的就是电磁纵波或特斯拉波。

这里做一次粘贴公:今年3月24日,Steve Jackson 在加拿大一大学展示了一个标量波(scalar wave)发射器和接收器,然后,做了表演实验,用它们驱动一个小电风扇。

特斯拉发明的被埋没了一百多年的技术又重见天日。

标量波与光波和无线电波不同,它的振幅不是上下震荡而是如电场那样沿传播方向扩张和收缩。

标量波也称做特斯拉波或纵波。

它有很多奇特的性质。

1.它能穿透任何坚硬的物体,甚至可穿透法拉第屏和整个地球。

2. 标量波因不属电磁波,因此它可超光速。

有研究者认为,外星人就是使用标量波通信3.它能传送能量,并在传送过程中,能量可放大几倍,因此可用来驱动马达、汽车和点亮电灯等。

4.发送器和接收器可进行通信,因他们处于共振状态。

简言之,标量波能够做电磁波不能做的事。

它传播速度无限大,无所不能穿透,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可放大。

其应用前景无量。

起初,Maxwell方程包含了标量波,在很多年以后,一些目光短浅的科学家删去了相关的方程。

因此,很多后来的主流学者开始怀疑它们的存在,尽管它们存在的证据堆积如山。

标量波的生成,是当两个相同频率的电磁波完全异相(互相对立)时,而其振幅互减和互抵或互相摧毁。

其结果并非是磁场的湮灭,而是一个能量转换回到一个标量波。

这种标量场(纯量场)已回复返回至潜能的真空状态。

可以通过用电线绕成一个数字8的形状的莫比乌斯线圈来产生标量波。

当电流在相反方向流经导线时,两条导线的相反电磁场互相抵消并创建出一个标量波。

我们细胞中的能源生产中心(线粒体)的DNA触须(天线)就承担了所谓的超外差线圈的形状。

超螺旋DNA 看来就象一连串的莫比乌斯线圈。

这些莫比乌斯超级线圈DNA假设它能够产生标量波。

在身体的大部分细胞里包含着成千上万这些莫比乌斯超级线圈,这就使得整个细胞和整个身体产生标量波。

/subject/1055695/标量波理论与科学**《标量波理论与科学**》的书摘第一章地震武器是可能存在的1.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的苦恼尼古拉·特斯拉(Tesla·Nik0la)1856年生于原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即现在的克罗地亚共和国,1943年病逝于美国纽约。

他是与爱迪生同时代的天才科学家。

现在磁性密度的国际单位就是以特斯拉的名字命名的。

特斯拉还作为特斯拉波的发现者而闻名于世。

特斯拉于1884年来到美国,先在爱迪生手下工作。

他认为爱迪生发明的直流发电技术,在应用中会产生火花,造成较大能耗。

他主张把直流发电改为交流发电。

这引起爱迪生的反感。

两雄不能并立,不久特斯拉便与爱迪生分手了。

现在的发电技术大都是交流发电,在这方面特斯拉确有先见之明。

由直流发电产生的电流,最多只能在三公里范围内传输。

如果要把电流传输到更远的地方,则必须建造新的发电所。

因此,在直流发电的时代,大都市不可能获取遥远山区发电所发出的电能。

因此,交流发电方式是一个划时期的创举。

如前言中所介绍的那样,特斯拉在纽约曾无意中造成人工地震,闯下一场大祸。

但事后,特斯拉要转祸为福,他考虑起共振原理的应用来。

他想起1850年在法国发生的一大惨事:约500名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一座吊桥,当行进到桥面一半的时候,吊桥断裂了,有近半数士兵落入河中淹死。

惨事发生的原因是士兵行军步伐的节律与吊桥的固有振动合一了,于是产生了导致吊桥断裂的危险共振。

混沌理论中提及洛伦兹的“蝶翅效果”,即蝶翅小小的振动,不久会产生出很大的变化。

这同样基于共振原理。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在正午12点,一个移动的物体产生一个微小的错位,与平均值极其接近,在空间上几乎看不出。

但在12点零1分,那个错位就产生一米的距离,随着物体的前移,距离迅速拉大,眼看着就变为十米,最后与地球的直径相当了。

据特斯拉的说法,地球在不停地轮番地进行膨胀和收缩的运动(周期约1小时49分),可以在地球开始收缩的瞬间,使一定当量的炸药爆炸,并反复进行下去(从数月到1~2年),这样,最终就能把地球均等地分为两半了。

如果使地壳产生激烈的波动,引发地震的话,则可以在数周间使地球文明毁灭。

他同时也在探索消除地震的方法。

可以在地震的多发地带,把多个船用大型陀螺仪(罗盘)等距离地插入地表,并使其旋转。

这样,就产生了向地层深处的强大推力,由这种推力形成的振动传至地壳,一点点地减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产生的力。

这样地震就不会再发生了。

特斯拉还想发明一种以地球为媒体的发送和接收机械振动的技术。

一旦有了这个技术,被传送的信息,其力度不会因距离的远近而发生变化,其传输也不会受到大气条件的妨碍。

通过这个由机械振动形成的“纵波(特斯拉波)”的载体,信息可以被送往世界任何地方。

接收装置可制造得十分小巧,能随身携带,并且也不需要电源,其寿命是半永久性的。

但可惜的是,这个技术还未公诸于世,特斯拉便去世了。

其它资料:对Ψ场的科学解释国际布达佩斯俱乐部创始人欧文·拉兹洛著在Ψ场的研究方面,拉兹洛在2003年又发来两本书稿。

其中一本《**性的科学:整体范式的兴起》已由钱兆华翻译出来,其中对Ψ有一个更加完整和科学的解释。

现将这部分摘录编写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份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这本书介绍了在多门学科边缘地带正在出现的世界观。

它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它改变了我们以前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看法。

这个世界不是机械的和破碎的世界,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实质上是整体的世界。

前沿科学家正在提出关于实在的统一概念——一种整体范式。

他们正在发现生命、心灵和宇宙的更深层次的统一性,在这种统一中宇宙类似于一个生物有机体,而不是一座精确的钟;时空作为它的动力母体是统一的;物质作为实在的基本特征消失了,在能量面前隐退了;连续的场取代了分立的粒子,成了充满能量的宇宙的基础。

生命是一张相互联结的关系网。

构成它的无数的要素自身也在进化。

生物图在宇宙中进化,心灵和意识在生物圈中进化。

生命和心灵是生命之网的主要部分,而生命之网又是宇宙的主要部分。

宇宙的整体性由相互关联的宇宙场传递。

几千年来,神秘主义者和预言家,圣人和哲学家都坚持认为自然界是存在着这种场;在东方他们把它叫做“阿卡沙场”(Akasha field)。

然而,科学家们把它看作是神话。

但今天,在由最新发现所显现的新的地平线上,这一古老的场又在科学的边缘地带重新露面。

前沿科学家发现该场现在处于物理研究的中心位置,但是它的效应并不局限于物理世界:该场“内构成”(in-forms)整个时空中所出现的有机体和心灵,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把它们相互联结起来。

当我们开始理解正在出现的科学范式时,一幅非同寻常的图景就映入我们的眼帘。

我们看到我们周围世界所达到的整体性超出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就我们人类而言,其更深层次的实在可以借用W·詹姆斯的格言作中肯的描述:我们像大海中的岛屿——在表面上是相互分离的,但在深处却联结在一起。

零点场:物理学家现在能告诉我们什么空间的某一区域可能会没有物质存在,但是它决不可能没有能量存在——严格地说,决不可能没有携带能量的场存在。

无物质的空间充满着各种复杂的场。

它们是量子真空中延伸到整个空间的能量海中的场。

真空的能量是内在地不可观察的(尽管它们有可能观察到的效应);因此它们叫“虚”能。

虚真空能量围绕它们的零点基线值涨落,即使在温度为绝对零度时也很活跃。

因此,它们被称之为零点能或ZPE,而它们的场就叫做零点场或ZPF。

作为一种充满虚能的物理介质的时空概念逐渐出现在20世纪的进程中。

在20世纪初,人们坚信空间充满了一种不可见的能量场,该能量场当物体通过它运动时会产生摩擦,从而使之变慢。

这就是以太理论。

在著名的迈克尔逊-英雷实验中这种摩擦并没有得到实现——无论光束是顺着还是逆着地球转运的方向运动,光速都保持相同——这样,以太就从物理学家的世界图景中被逐出去了。

它的位置被普遍的真空——一种当没有物质占据时真正的完全的空无物的空间——所取代。

然而,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统一理论中,关于真空的概念从空无一物的空间转变为携带电磁零点场的媒介。

在量子场理论中零点电磁真空又发展成更复杂的“费米子真空”或狄拉克海。

最后,在“大统一”和“超大统一”理论中费米子真空本身又转化为更复杂的“统一真空” ——使它们成为“物质的”那种东西——都被认为是由与弥漫于宇宙中的场(被看作是一种标量场或“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粒子与该场的相互作用越强烈,其质量就越大。

有充分理由假设,宇宙的零点场携带着有意义的信息。

我们知道,作为宇宙中所有物质——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的基础,存在着被称之为量子真空的非常广阔的虚能区域。

在该能量区域内处处存在的场——零点场——与物质(假设也与暗物质和暗能量)相互作用,并创生了延伸至整个时空的相互关联。

在真空的虚能和居住在时空世界中的粒子之间显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互关联。

在1960年代P·狄拉克证明,费米子场(物质-粒子场)的涨落会产生一种真空极化,因此该真空会影响粒子的质量、电荷、自旋或角动量。

大约在同时A·萨哈罗夫提出,相对论性现象可能是由于带电粒子对零点场的屏蔽而在真空中诱导的效应的结果。

此后在1970年代,P·戴维斯和W·恩罗提出了辨别零点场中的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的假说。

匀速运动不会扰动零点场,使之保持各向同性(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而加速运动会产生一种热辐射,它将打破零点场在所有方向上的对称。

1990年代,根据这一前提人们提出了许多解释。

这些解释已经超越了被认真研究并得到确认的“经典的”卡西米尔力和兰姆移位。

卡西米尔力是众所周知的。

在两个紧*在一起的金属板之间真空能量的某些波长被排斥在外,因而相对于金属板外侧的真空能量它降低了其能量密度。

这种不平衡就产生了一种压力——卡西米尔力——它把金属板向内侧推,使它们更*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