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XX年粮食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可编辑).doc

XXXX年粮食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可编辑).doc

XXXX 年粮食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可编辑)粮食部门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一论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一、确立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粮食安全观需要考虑的因素、国际因素国际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多是是体现为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

所谓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是指年度内一个国家粮食需求出现缺口或富余时假定缺口(富余)量全由进口(出口)量来实现粮食进口(出口)量占粮食总需求量的比例。

建国以来中国的粮食外贸依存系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年度最高也在以内。

就供给而言据FAO 统计** 年世界粮食贸易量只有.亿吨到**年则达到.亿吨** 年内增幅%以此预测** 年国际粮食贸易量还将增加中国进口粮食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过渡期内预计外贸依存系数最大约在.左右以此推算也仅约万吨届时即使全部动用外汇储备也尚不及中国储备总额的百分之几!在保持基本的生产能力、必要的自给率前提下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才是粮食安全的强有力保障。

、非和平因素这里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

国际而言即便燃起战火高科技条件下。

很少再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粮食的依存度已降至人类战争史以来的最低。

科技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推进也有效阻碍了粮食贸易壁垒的设定。

加入WTO 后的事实也在证明西方国家非但没有卡我们反而以缩小贸易顺差为由压我们多进口粮食。

反观国内尽管局部的甚至台独等非和平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只要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不变就不会出现对粮食的反常需求。

、国内生产因素粮食生产受自然、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年度间会出现波动波动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程度的高低。

粮食产量年度间波动幅度可用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来表示。

建国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呈整体下降趋势:世纪** 年代年均为.%**年代为.%**年代为.%** 年代为%**年代为.%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也反映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大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万公顷左右即使考虑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只要控制住耕地面积就不会危及粮食安全。

、粮食需求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依赖粮食及其初级加工制成品转向粮油、畜禽、肉蛋、果菜水产、奶类等全面需求进而刺激粮食以外的食品供应的迅速增加比重越来越大。

这种背景下粮食的间接需求增加直接需求在整个食品结构中的份量则逐步下降。

单从营养和能量平衡角度看非粮食食物的增长远可以弥补粮食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科技发展因素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耕地的质和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国杂交水稻单产数十年来一直稳定增长超级籼稻单产公斤的预期目标已于**年实现单产公斤预期在** 年成为现实。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粮食增产过程中占%预计到** 年技术因素的贡献将达到%即每增产公斤粮食就有公斤是因为技术的改良带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粮食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政府调控因素改革开放多年的粮食供求波动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包产到户和粮食提价极大刺激农民的种粮热情中国粮食供求迅速实现积极平衡。

同样这一政策的滞后作用使得粮食产量超出当时的正常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加大调控间接导致“谷贱伤农”。

同样原因世纪** 年代中期以来先是国内粮价上涨推动产量迅速增长、国家宏观上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措施使得粮食产量持续减少有效缓解了供给压力这也正是政策的预期目标。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包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制定最低收购价等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增长。

从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政策因素不仅对粮食产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调控过度的现象始终如影相随。

、环境协调因素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归根结底是粮食生产不能重蹈若干年来中国工业生产和环境协调中的“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覆辙。

就全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土地水资源等承载能力而言利用国际分工减轻中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转而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优势可以促进以水产、果品畜禽、蔬菜等产能的全面提升提高中国农产晶的比较优势。

总而言之即使有限度地牺牲一点粮食自给率也要通盘考虑通过对耕地的休耕轮作进而在一定时期内让农民休养生息以利于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更新和谐社会下粮食安全观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正面认识这次关于粮食安全的争论** 年粮食减产和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涨价再次引发了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争论。

农业、粮食行政管理及储备部门言之凿凿地认为:“现在粮食正由过去的供过于求向供应偏紧过渡库存持续减少缺口十分可观。

”来自企业和理论界的观点却不以为然:“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被高估了是粮食部门在夸大。

”争论延伸演变成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诟病:认为国家储备粮食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不强巨额财政补贴没有获得理想效果。

尽管如此这次宏观政策的调整依然沿袭了传统模式。

毕竟短缺经济的思维惯性导致谁也不敢在如此重大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

但这次争论的正面意义就是终于从事物的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为全面更新粮食安全观带来了契机。

、正确对待近年来中国粮价波动** 年以来的粮价上涨总体幅度并不算大。

稍微追溯一下历史现在的粮价水平实际还低于** 年的水平。

** 年平均每个城镇居民用在粮油、肉、菜方面的开支比** 年减少了.元** 年减少.元而同一时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增加了多元。

从这个意义上说粮价只是恢复性上涨不考虑其他因素粮价甚至还没有恢复到合理的位置。

另据业内人士调查统计,平方米小麦的生产成本投入需元如果以单产公斤、市场售价.元公斤计算除去成本只有元收入。

按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平方米、生产周期个月计算中国麦农年收入元/人同** 年城镇居民最低收人人均元比较只及一半。

据此推算小麦价格即便涨至.元公斤麦农收入也仅和城镇最低收入持平。

而与国际市场粮价比较中国目前进口美国小麦到港成本价约为元/吨.高出国内小麦元以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观的突破建国以来粮食供求一直在政府的严格调控之下采取了许多和当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措施和办法.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这种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对粮食供求关系进行调节的模式往往容易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失真即便滤去人为夸大和缩小的因素行政环节过多也必然造成信息滞后和政策反应过度并放大粮食市场的正常波动程度。

设想政府放任目前的粮食涨价让市场去调控在涨价刺激下农民也会很快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增加播种面积并迅速使生产恢复到合理水平。

当然政府参与调控会规范这一过程但忽视政策的滞后和放大作用就必然带来调控过度的负面影响。

、摒弃备战备荒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如前所言现代战争主要是高科技力量的比拼虽然动用资源更多但对粮食的依存度却大幅下降远不像传统人海战术中的持久战那样带来粮食的大量消耗也就是说现代粮食的“备战”功用已极大削弱。

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年度和地区之间的以丰补歉就足以大大淡化“备荒”的基本内涵。

同时现代备荒概念的外延已经远远不能用温饱所能全部涵盖应建立在整个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育基础上“备荒”的崭新概念。

、粮食行政管理模式要突破在绝大多数以行业管理为内容的行政管理部门纷纷撤并的改革年代粮食部门得以硕果仅存至少折射了我们对粮食问题不敢掉以轻心。

这当然是不错的。

但多年对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形成的依赖彻底悖离了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初衷也是导致我们在粮食安全意识方面墨守陈规的体制原因。

三、与和谐社会对应的粮食安全保障的重构、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粮食储备制度()确定储备规模。

就全国而言储备规模不宜过大理论上以年消费总量作基础适当参考国际粮食储备安全系数参照全国非农人口口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需求来确定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减少社会财富、公共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因需定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还应通盘考虑将各级储备的合理结构甚至可以除国家储备外其他储备不作为硬性要求。

()储备布局。

不仅要突破传统的产区按个月口粮消费量、销区和中心城市按口粮消费的个月进行计算导致“量”的过大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农业区划产销特点等结合国际粮食进出口通道建立吞吐调度灵活、运转成本合理、安全保障有力的储备布点。

()储备品种要确立以耐储性、适口性为目标。

近几年来中国大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消费比例大体是::但玉米更主要的为饲料用粮。

要注意消费结构和储存结构的适应。

全国范围内以小麦为主稻谷次之玉米、大豆等多品种、多花色结构强调优质粮食储备以适应市场需求。

()加快轮换速度。

建立开放竞争的轮换机制引导监督承储企业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或竞价抛售等方式规避市场风险实现阳光管理。

()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在储备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实现全面对接。

、“藏粮于地”、“藏粮于民”拓展粮食安全思路() “藏粮于地”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在“地里”而不是在“库里”。

只要耕地得到有效的保障粮食的暂时短缺就可以得到很快的弥补。

() “藏粮于民”。

中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传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动员社会力量多层次的粮食储备既是对国家财政负担下的多级储备的合理修正又可以有效发扬光大储粮传统。

还要利用价格信息、季节价差等手段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增加周转、贸易储备帮助指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储备通过这种充分的市场发育建立起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库存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的粮食库存、农户和城市居民的口粮库存等的体系有效分解储备单纯依靠国家财政的压力更高层次地实现粮食安全。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尽管中国有不少机构和组织对粮食安全进行关注和研究有些省份也制定了粮食安全紧急预案但政出多门数据不一前瞻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

要对这些机构进行整合并赋予其相应职能制定统一规范的粮食安全预案确保做到灵敏、准确、权威。

同时要建立健全预警级别制度及相应预案根据国家粮食供求状况、波及的范围、价格涨落幅度和危害程度等将预警分为若干级别并制订对应的预案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程序化。

、积极能动的粮食安全应建立在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从粮食生产者的角度而言粮价的合理回归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分有利。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不足%食品支出有限且弹性增加食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并不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影响。

也就是说仅就粮食保障而言买得起”在现阶段对多数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问题。

这些变化也促使我们在确立粮食安全上眼界更开阔一些把粮食安全牢牢建立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基础上。

即便如此仍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保障建立严格规范、充满人文关怀而又有别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会救助机制在食品保障上实现城乡一体。

有了这一前提加上社会保障机制的全面发育就完全能够确保建设和谐社会对粮食安全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