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托于青年一代,未来世界的竞争其实就是青年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重任,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面向本专科生均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且安排了大量的学时,内容也相当丰富、全面。

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不断探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培养大批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做出了有益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极大挑战,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不能不引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由闭塞走向开放,经济由迟滞走向蒸蒸日上,文化由沉闷走向繁盛,生活方式由单调走向多样,与此同时,新观念悄然而生,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出现贫富距离拉大、道德滑坡、社会矛盾突出等现象,这一切,不断折射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上,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挑战。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动摇
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随着国门洞开,各种思潮不断袭来,各种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相互交流、交融、碰撞。

多元文化为青年学生带来更为开阔的视野,但多元文化也必然带来多样的价值观
念。

青年学生的思维尚显稚嫩,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并不明确,对世事万物的理解还很不充分,面对由多元文化带来的内容各异、表现纷繁的多样性选择,他们时常难以把握,难以做出正确选择。

同时,在西方“淡薄意识形态”思潮影响下,他们的信仰发生动摇,对未来充满迷茫,内心备受煎熬。

2.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革命化飞跃,使新媒体时代向我们扑面而来。

当代大学生已普遍使用和接触手机博客、微信、QQ群、虚拟社区、人人网等,这些新型媒体工具在为青年学生提供即时的新闻资讯、便捷的通信联络手段的同时,也将各类或优或劣、混淆杂乱的东西带入校园学子的视野。

大学生们的交流日益社会化,社会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在学生们的思想上得到即时反应。

学生的控制力较弱,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很容易接受负面影响。

3.学生思想道德出现滑坡
过去3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跟上,社会道德出现滑坡,校园早已不是一块净土,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深受社会影响。

不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淡化,其行为功利色彩浓厚;一些学生不讲诚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一些学生不尚俭朴,消费过度,甚至以奢侈为荣;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传播不负责、不健康的内容,甚至涉嫌网络欺诈,不以为是反觉自鸣得意;有的学生效仿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热衷于搞小圈子,拉关系、走后门,对圈内人不讲原则,
不讲正义,对对手则睚眦必报,不讲团结……凡此种种,都表明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严重下滑。

4.思政课教改进展不大,教学效果不佳
尽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呼喊多年,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
思政教改之路并不顺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较好体现,学生参与面较窄,参与激情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就业压力大,职场上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因而学生比较重视“更实惠”的专业课学习,对思政课则视为累赘,普遍缺乏学习热情。

同时,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性课程也因种种原因流于形式,难副其实。

5.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创新能力偏弱,人文素养缺乏
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课外活动极少,阅读面非常有限,习惯于从书本中寻觅“答案”,创新能力不足,遇到问题手足无措,言行常显幼稚、偏激,缺乏理性思考。

十多年来,高校门槛日益降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倾向,因此,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大学生的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大多匮乏,人文素养亟须提升。

二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上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们唯有知难而上,认真剖析问题,深入思考,
寻找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去疴治病;唯有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才能摸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青年成长特点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新途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前进的方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拨云去雾、守卫蓝天的勇气与责任,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坚定性的应有表现。

2.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创新思政工作平台
新媒体由于多元性、交互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而备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占领这些新领域、新阵地。

要善于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思政教育平台,积极宣传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这一平台阅读、收集和传播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了解社会舆情,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预见性;通过这一平台,更便利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师生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探讨,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使思政教育从有限的课内延伸至无限的课外,使思政教育工作根植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3.加强对思政课师资的培训
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曾说:“高校的文化品位应体现在教师和教学科研中。

”搞好思政课教学,师资是关键。

对思政课师资的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既要注重培养提高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要注重对形式政策的学习。

教师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创新的思维,要培养一批既善于理论教学,又善于解答学生实际问题、思想困惑的师资队伍。

思政教师要善于从理论高度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善于剖析新现象、新事物、新矛盾,善于阐述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其二,进行人文知识培训。

思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修养,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

对思政教师进行人文知识的培养,可以开阔教师视野,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话中寻找到更多的情感切入点,这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大有益处的。

其三,除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技术、常规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运用培训之外,还应特别注意提高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水平,使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切实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若要打破思政课沉闷的教学氛围,必须在两方面下功夫:一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教学结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讲授史纲课时,加入了一个环节:课前5分钟的“热点解读”,让学生担任主讲,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由于这些问题多为
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气氛也很容易就活跃起来了。

二要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地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应该且有必要引入思政课堂,这些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感到亲切,更乐于接受。

譬如笔者在讲授史纲课关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时,引入“大蜀山抗战”,70年前惨烈的大蜀山抗战,就发生在本校对面一座小山上,遗址仍存,学生听课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

5.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
高校思政教研室和各相关部门、处室应进行密切合作,制定符合实际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明确步骤,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使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了解经
济、社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思政部应与校内外的社团进行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比赛,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增长见识,提高技艺,锻炼才干,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深信,只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审视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寻找症结,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善于充分调动、利用各种有益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就一定能够探寻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实际、灵活高效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