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第七课思考题27、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概括为哪五种?若不懂这些理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28、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上要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

内容和态度上呢?29、长辈问你事情时,应以怎样的态度回话?你做得如何?明白这一点,对平时与人交往有何帮助?30、儒教也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与佛教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31、你能做到‚朝起早,夜眠迟‛吗?是为解脱生死,还是为世间俗事?苏东坡所讲的那个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弟子规》的词句很简单,相信各位理解上应该没问题,但在行持上,恐怕谁都有困难。

其实,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既然活在世间,就应该学一些古圣先贤的教诲。

这种人文格言,在藏地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德的论集中有很多,印度龙猛菩萨、圣天菩萨、马鸣菩萨的教言中也不乏其数,而且,我们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

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对修学佛法、希求成就的人而言,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像并不重要,有些上师也不重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先做好人,才能做佛。

这一点很多大德都在提倡。

所以,每个人不仅自己要学古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有机缘、有能力,也应对身边不懂的人进行宣说。

倘若他们连这些浅显之理都不懂,那甚深的佛教教理就更不必说了。

这次宣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都没学过《弟子规》。

一般来讲,我们藏地很重视传承,但刚开始也讲过,我没有这个传承,只是在认认真真学过一遍后,想把自己的理解跟你们分享,给大家作个辅导而已。

我们的理解也许相同、也许不同,但不同的理解,有时恰恰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辈若还没有坐下,晚辈不能坐下来,否则就是不懂礼节。

即使长辈已经坐下,晚辈也不能随便坐,只有长辈示意大家就座后,才可以坐下。

同样,在世间上,领导还没有入座,员工就已坐在那里了,别人会讥笑他;或者,领导坐下了,员工理所当然地跑到旁边坐,这也不合适。

我们常可以看到,在许多国际高层会议上,或者学术交流场合中,最高领导坐下之后,示意让大家坐,大家才纷纷落座。

学校中也是如此,老师一进教室,班长要喊‚起立‛,等老师站在讲台上后,才喊‚坐下‛。

(不过老师一般都是站着上课,不像我们讲经说法,还可以坐着。

)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

其实有时候通过小小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

就我而言,遇到素未谋面的人,通过交谈十几分钟,或者一起吃顿饭,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前段时间,学院建经堂、外面建学校都要包些工程,很多发心人员推荐某个老板,说他如何如何好。

我一直不相信,说:‚最好让他上来,跟我见个面,谈谈再说。

‛结果聊了半个小时,我便心中有数了。

当然,有些人非常狡猾,表面上很会引诱人,只通过短暂的接触,也不一定能了解他。

但一般来讲,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差不多就能清楚他的内心。

话说回来,作为孩子,从小要对长辈有尊重心。

但现在的孩子不是这样,家里不管来了师长还是出家人,他都‚目中无人‛;而长大之后,不管在什么单位,对领导、同事也不理不睬,这样一来,他的前途必定堪忧。

所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很有必要。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个层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种人伦,涵摄了人类所有关系的准则。

一、父子有亲: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亲情。

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彼此之间才能和谐。

二、君臣有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要有道义。

领导者不能压迫被领导者,应以爱心和仁慈来对待他们;被领导者也不能故意欺骗领导者,而要诚实、忠厚,对份内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完成。

三、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之间要分工。

在古代,丈夫主外,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妻子主内,负责家务及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以前藏地的传统也是如此,现在个别行为虽有些颠倒,但基本上仍能保持这样的分工。

四、长幼有序:长幼之间要有次序。

哥哥姐姐对幼者应慈爱、关心;幼者对哥哥姐姐要恭敬、听从,这样才能和合。

五、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互相信任,也要有信义,不能欺骗对方。

孟子所讲的这五伦,不管在什么团体中,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孩童时,学校中有它;成年时,工作中有它;垂暮时,家庭中有它。

其实这些关系里,人对人的关心、尊重是必需的。

可惜现在没人强调,老师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校唯一追求分数,道德教育越来越被人漠视。

因此,很多孩子即使在学校呆了几十年,读到大学乃至博士,但由于缺少爱与慈悲的教育,毕业到社会上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

他们或许认为:‚不管我到哪里都特别倒霉,人人看不惯我!‛其实别人看不惯你,原因在你自己,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还觉得‚别人都坏,我最好‛,不懂得自我反省,那就无药可救了。

当然,要懂得这些理念,必须学习古代传统。

如果失去了道德规范,人们没有心里的约束,单单依靠法律来控制、依靠经济来满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现实的。

所以,现在社会非常需要佛教的教育及儒教的理念,有了它,各方面管理都方便,人人自觉,彼此尊重,也不会有贪污现象发生。

像我们学院,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若没有学佛,肯定非常混乱,但因每个人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多多少少都往这方面努力,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不像其他社会群体,就算有公安、有法律,作奸犯科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因此,不说来世,即使是今生,人类也最需要爱与慈悲的教育。

长幼之间的礼节,实际上在佛教中也有,如云:‚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或端坐。

‛上师如果站起来了,弟子千万不要装作没看见,一直在那里躺着或端坐。

从前,有个弟子在某地传法,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下顶礼上师,便装着没看到。

传法结束后,他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

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他妄言答道:‚我没看见您。

‛因上师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他话音刚落,眼珠顿时掉到地上。

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眼睛才得以恢复。

可见,佛教的要求更高。

从《毗奈耶经》的戒条来看,佛教中无论是吃饭、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于儒教的地方,更有超胜之处,对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过法的人、年长或戒腊高的人,必须要恭敬尊重,这方面的教言数不胜数。

当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众生都看作父母,则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弟子规》里行住坐卧的道理,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有甚深的内涵。

以前我去南方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想:‚这位作者,传记中没说他学佛,但可能是位大菩萨,因为他的教言很深。

如果多花点时间,可能会挖出更深的内容。

‛我虽不敢断言他就是谁的化身、是大成就者,但多年以来,他的论典对人类断恶行善起了很大作用,如今学《弟子规》的遍及整个世界,很多人学了之后,内心与行为的改变相当大,这不是小小发心所能导致的。

其实,诸佛菩萨的显现各种各样,故而有些续部说:‚纵然对外道,我们也不能轻易毁谤,否则会犯密乘戒。

‛所以,大家应该认识到,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尊长前,声要低‛:在师长面前说话,声音要小、音量要低,不可大肆喧哗。

有些人讲话像高音喇叭一样,用藏地的比喻说,他声音比苍龙声(雷声)还大,在长辈前面,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且也会影响旁边的人。

故在不同场合中,应该考虑声音的大小。

尤其是修行人,戒律规定不能大声喧嚷,倘若影响他人禅修,如此过失相当大。

上师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彼此交流时要小声,切莫大叫大嚷,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应时刻保持寂静行,如《入行论》云:‚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水鸥、猫和盗贼,其行为悄然无声,依此可达成所求的目标,同样,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不但声量要适度,我们的语言也要适当。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中,讲了说话的许多技巧,若不懂这些,就会在师长面前讲话杂乱无章。

此外,《事师五十颂》云:‚谈论诸多闲杂语,师闻附近切莫为。

‛在上师能听到的附近,不要高谈阔论、相互嬉笑,说一些无义之语。

又云:‚上师之前调柔住,衣等仪表当整洁。

‛在上师面前,应断除趾高气扬的神态,举止寂静调柔、衣着如理如法,一切威仪谨小慎微,毫不放肆。

可见,有修养的人在德高望重的长辈面前不会胡来,他的行为很如法,语言也很悦耳。

其实,语言的运用非常关键,若能用得恰到好处,也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比如许多人聚在一起时,原本互不相识、平起平坐,但如果有个人讲话很精彩,别人就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恭敬有加。

真实合理的语言,会让他人的心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因此,语言的表达很重要。

‚低不闻,却非宜‛:讲话的声音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若小到对方没法听清,这也不合理。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工具,假如所说的内容别人根本听不见,那又如何沟通呢?记得有次上师如意宝严厉批评了尼众:‚你们每次讲考,声音小到什么也听不见;问话时,也是低着头喃喃自语,这实在有点过分!‛所以,不管是男众、女众,平时讲话要清晰明了,该说的要表达清楚。

当然,不该说的,也没必要夸夸其谈、喋喋不休。

可能是习惯或性格不同吧,有些人语言简洁、毫不啰唆,每句话都有甚深的道理;而有些人说了半天,让人不知所云,问他讲了什么,他自己也稀里糊涂,这种现象并不可取。

无论讲经说法还是与人交流,说话都要言之有物、物有所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如果一肚子理论只吐出一两句,其他的全部憋在心里,会让听者觉得不满足;如果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却一直口若悬河,‚叭叭叭‛说个不停,那也只是自得其乐,让嘴皮子运动运动而已。

我们说话之前,首先应该要观察,重大的问题一定要讲。

但在师长面前必须有恭敬心,即使是符合事实的道理,也要理直气‚缓‛,以柔和的语气来表达。

否则,有些人得理不饶人,在严厉的对境面前,也自认为了不起,一开口就像下命令,别人听起来也不舒服。

所以,语言上的窍诀和分寸,大家要学会掌握!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进必趋,退必迟‛:拜见长辈时,不要慢吞吞,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而应快步上前,以示对长辈的尊重;从尊长身边告退时,不要转身就跑,好像巴不得快点离开,而应缓慢地退出。

所以,来要快,但也不能太快,像小孩一样冲过去,会把别人吓一跳;去要慢,要有种依依不舍之情。

‚问起对,视勿移‛:拜见的过程中,当长辈问话时,应起身恭敬回答,目光注视着长辈,不可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昨天,我问文殊学校的几个孩子:‚你们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来的?‛他们什么都不说。

我问了两遍没人应,就不再问了。

可能是老师没教过吧?按理说,这些孩子应该恭敬我才对,因为我是他们老师的老师(众笑)。

但他们好像没有感觉,眼睛东看西看,还互相嬉戏打闹,一点规矩也没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