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历史试题时间:7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50分)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2、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右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B.唐朝首创这一制度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下列各项中与这两句诗中作者的兴奋与感慨直接相关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上述诗句真实地反映了A.隋朝的疆域辽阔B.唐朝民族关系和睦C.唐朝对外交流广泛D.唐朝盛世辉煌景象5、“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长安城商贾云集,学子荟萃,到处可见歌舞、盛宴,气势非凡宏大。
”课文中的这段叙述体现的是唐朝A.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B.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C.科技文化大放异彩D.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6、“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在诗中写的“天可汗”指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7、贞观年间实行汉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
“佳话”中的主人公是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B.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C.松赞干布和金成公主D.尺带珠丹和文城公主8、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是A.《西行漫记》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D.《封神演义》9、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材料中的“李杜”指的是A.李白、杜甫B.李商隐、杜甫C.李白、杜牧D.李商隐、杜牧10、据史书记载,黄巢起义军在大风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发挥了巨大威力。
这说明,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A.隋朝末年B.唐朝中期C.唐朝末年D.五代十国11、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两句诗反映的情况,直接导致了A.安史之乱的爆发B.藩镇割据的混战C.唐末农民大起义D.唐朝走向衰亡12、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
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B.繁镇节度使拥兵自重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13、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杨坚B.李渊C.朱温D.赵匡胤14、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控制军权B.削弱相权C.强化君权D.集中财权15、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重视教育D.重文轻武16、下列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 B C D17、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统一国家建立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1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北宋与辽对峙B.北宋与金对峙C.北宋与西夏和议D.南宋与金对峙19、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朝代西汉(2年)西晋(280年)唐代(742年)宋代(1080年)地区北方965 149 493 459南方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统治开明C.城市经济活跃D.民族融合加强20、(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B.商人的地位提高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D.节日的热闹景象21、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回族形成③编写《农桑辑要》④建立行省制度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2、《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句话中的“此城”指的是今天的A.西安B.北京C.杭州D.开封23、右图反映的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说明我国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是在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24、北宋时期,开创一代词风,词风豪迈奔放,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的是A.苏轼B.柳永C.李清照D.辛弃疾25、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各国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活动。
他的代表作是A.《西厢记》B.《青天歌》C.《窦娥冤》D.《满江红》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2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
28、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政权。
29、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元朝推行重农政策,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
30、-----------------------的分裂局面,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
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
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
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
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挭,河运日益困难。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辛亥革命后,清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请回答:(1)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如何?(4分)(2)依据材料归纳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
(2分)(3)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
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得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朕从此语,天下大宁。
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能照抄材料原话,1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吾”为避免“一朝而败”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2)材料二中的“朕”是谁?(1分)“朕”接受魏征“偃革兴文,布得施惠”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3)据材料二分析,“朕”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33、阅读下列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4分)34、阅读下列材料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劵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
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
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请回答:(1)材料中记述的“信用劵”“纸币”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2)由材料分析,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3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2分)(2)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2分)(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2分)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分)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