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板基础桩基承台
底部附加非贯通 纵筋与贯通纵筋每 隔一根贯通纵筋, 布二根非贯通纵筋, 其标注间距有两种, 且交替布置,并用 “@”符分隔;其中 较小间距是较大间 距的1/2,为贯通 纵筋间距的1/3。 非贯通纵筋的直径 可以和贯通纵筋相 同,也可以不同。 施工布置时,第一 根钢筋应布置贯通 纵筋。
原位注写的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与集中 标注的底部贯通钢筋,宜采用“隔一布一” 的方式布置,即基础平板(X向或Y向)底部 附加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间隔布置,其 标注间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
三、筏形基础
倒置的钢筋混凝土楼盖
梁板式筏形基础
平板式筏形基础
(a)平板式;(b)、(c)梁板式
(一)筏形基础 1.概念
当建筑物上部荷载大,而地基又较弱,这时采用简单的条 形基础或井格基础已不能适应地基变形的需要,采用筏板基础。
2.分类
(1)按构造不同它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类。
平板式
底板是一块厚度相 等的钢筋混凝土板。 适用于柱荷载不大, 柱距较小且等距的情况。 平板式基础混凝土 用量较多但它不需要模 板,施工简单,建造速 度快,常被采用。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的平面注写
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 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
集中标注
引注位置 应在所表达的板区双向均为第一跨(X与Y双 向首跨)的板上引出(图面从左至右为X向, 从下到上为Y向) 板厚相同、基础平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配 置相同的区域为同一板区
板区划分条件
板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 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
集中标注
原位标注
内容:
底部附加非贯通筋
平板式筏形基础 平板BPB标注图示
四、桩基承台
(一)桩基础施工图简介
桩基础 桩基础是最常见的深基础 桩基础是由桩和承台两部分组成
桩身
(1)按承载形式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2)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桩、钢桩及组合桩 桩承台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箱形承台、筏形承 台、柱下梁式承台和墙下条形承台等。 常用矩形承台、三桩承台
桩基承台平法施工图,有平面注写与截面注写两种表达方式。 桩基承台又分为独立承台和承台梁
2. 独立承台的平面注写方式
集中标注
独立承台的平面注写方式
原位标注
(1)集中标注是在承台平面上集中引注: 独立承台编号 必注内容 截面竖向尺寸 选注内容 配筋 承台底面标高(与承台底面基准标高不同时) 必要的文字注解 (2)原位标注 主要注写平面尺寸
1.
平板式筏形基础构件的类型与编号
柱下板带ZXB与 跨中板带KZB 标注图示
跨中 板带
柱下 板带
平板式筏形基础 平板BPB标注图示
2. 柱下板带、跨中板带的平面注写
① 平板式筏形基础由柱下板带、跨中板带构成; ② 当设计不分板带时,则可按基础平板进行表达。 ③ 柱下板带ZXB与跨中板带KZB的平面注写 分板带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的集中标注 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原位标注两部分。 集中标注的内容有: 编号 截面尺寸 用b=xxxx表示板带宽度(基础平板厚度在图注中说明) 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底部与顶部非贯通纵筋的注写规则与
原位标注
在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表达(当在基础梁悬挑部位 单独配置时则在原位表达)。
注写位置
在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或基础梁外伸部位),垂 直于基础梁绘制一段中粗虚线(当该筋通长设置在 外伸部位或短跨板下部时,应画至对边或贯通短 跨),在虚线上注写编号(如①、②等)、配筋值、 横向布置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部位。
布置方式与板式筏形基础的基础平板 相同。
原位标注的内容有:
注写内容
底部附加非贯通筋
以一段与板带同向的中粗虚线代表附加非 贯通筋 柱下板带:贯穿其柱下区域绘制 跨中板带:横贯柱中线绘制
在虚线上注写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的编号、 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以及自柱中线分 别向两侧跨内的伸出长度值。
柱下板带或跨中板带底部附加非贯通 纵筋与贯通纵筋交错插空布置,其标注间 距与底部贯通纵筋相同(两者实际组合后 的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
③当梁底部或顶部贯通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 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④以大写字母G打头注写基础梁两侧面对称设置的纵向 构造钢筋的总配筋值(当梁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 根据需要配置)。
当需要配置抗扭纵向钢筋时,梁两个侧面设置的抗扭 纵向钢筋以N打头。
(4)注写基础梁底面标高高差
指相对于筏形基础平板底面标高的高差值
板底部附加非贯通纵筋向两边跨内的伸出长度值注 写在线段的下方位置。 当该筋向两侧对称伸出时,可仅在一侧标注,另一 侧不注;当布置在边梁下时,向基础平板外伸部位 一侧的伸出长度与方式按标准构造,设计不注。
内容
底部附加非贯通筋相同者,可仅注写一处,其他只 注写编号。
横向连续布置的跨数及是否布置到外伸 部位,不受集中标注贯通纵筋的板区限制
集中标注规定
(1)注写平板的编号。 (2)注写基础平板的截面尺寸。 注写h=XXX表示板厚。 (3)注写基础平板的底部与顶部贯通纵筋及其总长度。 先注写X向底部(B打头)贯通纵筋与顶部(T打头)贯 通纵筋及纵向长度范围;再注写Y向底部(B打头)贯通纵 筋与顶部(T打头)贯通纵筋及纵向长度范围。 贯通纵筋的总长度注写在括号中,注写方式为“跨数及 有无外伸”,其表达形式为(xx)(无外伸)、 (xxA) (一端有外伸)或 (xxB)(两端有外伸)。 注:基础平板的跨数以构成柱网的主轴线为准;两主轴线之间 无论有几道辅助轴线(例如框筒结构中混凝土内筒中的多道 墙体),均可按一跨考虑。
LPB
“隔一布一”
底部附加非贯通纵 筋与贯通纵筋交错 插空布置,即“隔 一根贯通纵筋,布 一根非贯通纵筋”, 其标注间距与底部 贯通纵筋相同(两 者实际组合后的间 距为各自标注间距 的1/2)。非贯通纵 筋的直径可以和贯 通纵筋相同,也可 以不同。施工布置 时,第一根钢筋应 布置贯通纵筋。
“隔一布二”
注写修正内容
当集中标注的某些内容不适用于梁板式 筏形基础平板区的某一板跨时,应由设 计者在该板跨内注明,施工时应按注明 内容取用。
当若干基础梁下基础平板的底部非贯通纵筋配 置相同时(其底部、顶部的贯通纵筋可以不 同),可仅在一根基础梁下做原位注写,并在 其他梁上注明“该梁下基础平板底部附加非贯 通纵筋同XX基础梁”
(1)注写基础梁编号 (2)注写基础梁截面尺寸。以b×h,表示梁截面宽度与高度。 当为加腋梁时,用b×h 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 c2为腋高。 (3)注写基础梁的配筋 1)注写基础梁箍筋 ①当采用一种箍筋间距时,注写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与 肢数(写在括号内) ②当采用两种箍筋时,用“/”分隔不同箍筋,按照从基础 梁 两端向跨中的顺序注写。先注写第1段箍筋(在前面加注箍 数),在斜线后再注写第2段箍筋(不再加注箍数)
有高差时:如“高板位”与“中板位”基础梁的底面与 基础 平板底面标高的高差值。 无高差时不注:如“低板位”筏形基础的基础梁。
高板位
中板位
低板位
梁板式筏形基础
• 实例
JZL和JCL原位标注具体规定如下:
(1)注写梁端(支座)区域的底部全部纵筋,系包括已经 集中注写过的贯通纵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1)当梁端(支座)区域的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 “/” 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6
平板式
7
梁板式:它又分成单向肋和双向肋两种形式。
适用于柱荷载太大且不均匀、柱距较大。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梁板式
9
梁板式
10
(2)梁板式按梁与板的相对位置不同又可分 为三种不同组合形式的筏板基础: “高位板”( 梁顶与板顶一平) “中位板”( 板在梁的中部) “低位板”( 梁底与板底一平)
(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3.注写独立承台配筋
底部与顶部双向配筋应分别注写 顶部配筋仅用于双柱或四柱等独立承台 当独立承台顶部无配筋时则不标注。
注写规定如下: (1)以B打头注写底部配筋,以T打头注写顶部配筋 (2)矩形承台X向配筋以X打头,Y向配筋以Y打头;当两向 配筋相同时,则以X&Y打头。 (3)当为等边三桩承台时,以“△”打头,注写三角布置的 各边受力钢筋(注明根数并在配筋值后注写“×3”),在 “/”后注写分布钢筋。
独立承台的 集中标注 具体规定: 1.注写独立承台编号 独立承台的截面形式通常有两种: (1)阶型截面,编号加下标“J”,如CTJxx (2)坡型截面,编号加下标“P”,如CTPxx
2.注写独立承台截面竖向尺寸。 即注写h1/h2/……,具体注写为: (1)当独立承台为阶型截面
(2)当独立承台为坡型截面
2)注写基础梁的底部、顶部及侧面纵向钢筋 ①以B打头,先注写梁底部贯通纵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 筋总截面面积的1/3),当跨中所注根数少于箍筋肢数时,需要 在跨中加设架立筋以固定箍筋,注写时,用加号“+”将贯通纵 筋与架立筋相联,架立筋注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 ②以T打头,注写梁顶部贯通纵筋值。注写时用分号“;” 将底部与顶部纵筋分隔开,如有个别跨与其不同,按原位注写 的规定标注。
承台
端承桩和摩擦桩
端承桩是穿过软弱土层而达到深层坚实土的一种桩,上部结构 荷载主要由桩尖阻力来承担; 摩擦桩是完全设置在软弱土层一定深度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 载要由桩尖阻力和桩身侧面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共同来承担。 主要区别在桩的受力模式上。
(一)桩基础施工图简介
(二)桩基承台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1.桩基承台编号
实 例
梁板式筏形基础
集 中 标 注
梁板式筏形基础
原 位 标 注
梁板式筏形基础
其 它 内 容
3.3.6筏板基础平法施工图实例
(三)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平板式筏形基础是板式条形基础扩大基础底板后 连接到整体的一种基础形式,平面布置图比较简 单。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系在基础平面布置 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