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摄影大师简介及作品欣赏
《夜之巴黎》(ParisByNight)
《夜之巴黎》
(ParisByNight)
NO.2
爱德华.韦斯顿 Edward Weston 美国 1886-1958
一开始,爱德华.韦斯 顿将注意力集中在微观世 界,常拍摄蔬菜、昆虫、 水果、贝壳之类平凡事物 的表面质感和形态。
《青椒 第30号》
1927年,韦斯顿在访问 一个画家朋友时,他带回了 一批贝壳。他对它们进行长 时间的曝光,试验各种可能 想到的组合安排,布光,运 用背景。这些贝壳照片带着 一种强有力的形体感和神秘 的内在生命。这使得它们跟 以前出现过的静物照片具有 了显著的区别。
布勒松 摄于北京,1958年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 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 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 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 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 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夜之巴黎》(ParisByNight)
20世纪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 于上世纪30年代初就奠定了不可动 摇的摄影大师地位. 在艺术当中,摄影是侵入者, 是一个扰乱其他艺术和谐性的不统 一记号。 他经常光顾康定斯基等艺术家 常去的地方。
小咖啡馆里的情侣
我要我的对象尽可能地觉醒, 完全知道他是在参与一件 艺术事件,一项行为。 他说:“摄影带给我们的是什 么呢?是一口新鲜的空气,一股 强烈的现实味道,它给予事物的 几乎是一种实体的表现。”
奥古斯特· 桑德在大部分艺术家 争着发表他们政治信念的那十年间, 宁愿描绘自己看到的非政治的世界。 他是个摄影家,决定以既不 嘲笑又 不过分推崇的客观态度,拍摄整个日 斗曼民族的众生相,作为他的终生事 业。
《波希米亚人》1922
《警官》1926
《一个画家的妻子》1926
桑德把对别人的尊敬,视为 自己最重要的原则——诚实。 冷静和诚实正是桑德洞察力的 主要因素,他从不去捏造对象, 他所努力的就是:要使自己的 同胞,能在脸孔上焕发出民族 的血源,而不去故意使别人看 起来有特别的意识形态。
我最喜爱的摄影大师
目录
NO.1-久拉.阿拉兹.布拉塞Gyula HalaszBrassa---------------------------------3 NO.2-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14 NO.3-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26 NO.4-奥古斯特· 桑德august sander------------------------------------------------37 NO.5-罗贝尔.杜瓦诺Robert Doisneau---------------------------------------------48 NO.6-罗伯特· 卡帕Robert Capa-----------------------------------------------------59 NO.7-W . 尤金 . 史密斯W.Eugene Smith-----------------------------------------70 NO.8-安塞尔 . 亚当斯Ansel Adams------------------------------------------------82 NO.9-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93 NO.10-安妮· 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104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 间”——揭示事物本质的一刹 那——的美学理论,对摄影家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摄影家 必须同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就不 致影响被摄对象的行为,有助于 悄悄地偷拍和不引人注意。长期 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 名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 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 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 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 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 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 格 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 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 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他总是用一种 温柔的、幽默的眼 光注视着他周围的 芸芸众生,用同情 的态度加以刻画。 因此他的作品不但 具有幽默感,同时 还给人一种特别的 亲切感。”
《漫画家雷蒙.沙维纳 》 (1950年)
《毕卡索的早餐 》 (1952年)
《不许照 》(1952年)
《还不下课!》(1956年)
《顽皮的孩子们》 (1934年)
反观我们的一些摄影创作, 经常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行 加诸对象当中,我们从一些 照片中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 对方是多么嫌恶被摄影者任 意攫夺。这样的作品,被作 者自己解释成现代人在空虚 生活中的愤怒表现,是强辞 夺理的。唯有对象真确的在 表现生活压力的情景,才会 使作品掌握到那种力量。摄 影需要诚实的对人对己,才 会成为时代生活的见证工 具。
杜瓦诺热爱巴黎,热爱生活在他周 围的平民百姓,是一个平民摄影家。 他喜欢跟普普通通的市民们在一起 泡酒店,喝咖啡,谈天。人们不但 不怕杜瓦诺身边的相机,甚至还心 甘情愿地充当他某些镜头中的模特。 杜瓦诺说:"我喜欢平平常常的老 百姓,尽管他们身上可能会有这样 那样的毛病,但我并不在乎。我们 会在一起谈得融洽,挺热乎,亲如 一爱"。在跟这些平民百姓来往和 接触中,杜瓦诺挖掘出一幅又一幅 精彩的杰作。
NO.1
久拉.阿拉兹.布拉塞 Gyula Halasz Brassai 法国 1899-1984 他于1933年出版的画册 《巴黎之夜》轰动一时, 被著名作家亨利 . 米勒 称为“巴黎之眼”。 夜间摄影的鼻祖。
“我从来就没认为摄影是一 种艺术。在艺术当中,摄影是侵 入者,是一个扰乱其他艺术和谐 性的不统一记号。摄影带给我们 一些什么呢? 是一口新鲜空气、 一股强烈的现实味道?它给予事 物的几乎是一种实体的表现,摄 影完全更新了人和宇宙的关系。 在摄影发明之前,没有任何一样 东西不是经过无穷尽的艺术来传 达给我们。而这个世界不期然的 被相机捕捉着而泄漏给我们。”
《铁匠》19226
桑德尽量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 人物当中,抓住同一血源的内涵。他在 不同的脸孔、异样的眼神、差别的姿势 和互异的裁切构图当中,都表现了日耳 曼民族的骄傲、倔强、严肃、不轻易放 松自己的同一品性。他们都背负着同样 的传统包袱、在压力下有着同样深沉的 忧郁。
《大篷车里的女孩》1929
韦斯顿常拍人体,只不过他的人体 照片里都没有人的情绪,连脸都不 露。美妙的胴体与造物主的其他作 品一样有着令人惊讶的质感与形态, 并吸引人长时间地注视,直到看出 外形下面不可思议的内在精神。
NO.3
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国 1908~2004 关于自己的作品,卡蒂埃--布列松曾说: “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 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摄 意味着记录——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 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的形式的严密 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人们 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 线上。”这就是他的摄影哲学。
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 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 将要倒下,这幅使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战 士》、《战场的殉难者》、 《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 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 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 为卡帕的传世之作。
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 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 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 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 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一岁 1954年6月25日,美国各晚报都 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 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 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 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 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 敢的战地摄影家。
《诗意的乞讨》(1953年)
他热爱巴黎、热爱生活, 跟普通的市民一起泡酒店,喝 咖啡,谈天。他喜欢在平民百 姓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 瞬间,总是用一种 温柔的、幽默的目光注视着周 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 加以刻画。人们不但不怕他的 相机,还甘心情愿地充当他镜 头中的模特。他的作品不但具 有幽默感,而且给人一种特别 的亲切感,带有典型的法国式 的人文主义烙印。 《市政厅前的吻》 (1950年)
“夜晚给人们以联想,让人心绪
不宁,它使我们释放出一些在白 天被理智所驾驭的力量……我喜 欢这些能让光线自由表达的夜晚
奇异景象。”
《夜之巴黎》(ParisByNight)
《夜之巴黎》(ParisByNight)
《夜之巴黎》(ParisByNight)
《夜之巴黎》(ParisByNight)
《夜之巴黎站.他等候了几个小 时,拍摄下在寒冬中奔波的人与 马的形象。真切的现场感与人的 生动性以及动静结合的瞬间形象 都是摄影彰显独特而且又充满形 式美感。于是这幅作品被人们视 为“摄影是独立的艺术”的标志 性作品。
《终点站》1894年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 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 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 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 的“决定性的瞬间”。
《爆炸的受害者》1930
《社会主义领导人》1929
桑德所拍的个人照片 片几乎都有一种:“我是 民族的一份子,不只是个 人而已”的意味,而他多 人的照片更是加强这种 “人类族谱”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