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XUE·论道·讲座LUNDAO·JIANGZUO
战国诸子的著述,是战国时代的一些纪录。
秦统一后,为了
灭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把正式记录烧掉了,所以研究战国史,
子书的材料就很珍贵了。
所有的子书,都是战国思想史,也是战
国史。
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写战国史的部分,有许多错误,因为
他没有掌握战国的史料。
从前的人只信孔子、儒家、排除子书,一
般人不读子书,所以过去对于战国史是一片模糊。
近代才对子
书,对战国史进行研究。
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人开门收徒,也无一人把贵族的书公开
给平民百姓的。
把五经普及于一般人,孔子是第一人。
这是孔子
最大的功劳。
所以后人说五经是孔子编的。
孔子对政冶无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
孔子主张安分,不
想改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
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
顾颉刚
●顾颉刚
讲诸子百家(一)GUJIEGANG
JIANGZHUZIBAIJIA68
LUNDAO·JIANGZUO论道·讲座
·GUOXUE
而远之。
孔子看不到时代要变了,讲古人的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这一时期,奴隶制变为封建制。
人们向往封建制度好,于是大家对于将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做了各种设想,于是才有了诸子的各种主张。
孔子以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大思想家是墨子。
笏《墨子》
墨子有明确的主张,他有十大主张:
第一,尚贤。
就是尊重贤人,以为凡是做官的都应是贤人,打破原来的阶级。
天子
是天下最贤的大贤人;诸侯是一国的大贤人。
他主张打破世袭。
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
这是大变革,要打翻周制。
第二,尚同。
就是要组织起来。
一乡,听乡长的;一国,听君的;天下人,听天子的。
全国都要层层向上同。
同时,各国对君主无须进贡,很宽松。
第三,兼爱。
他设想诸侯相爱,兼爱各国的人,彼此就不会打仗。
第四,非攻。
他以为那攻伐兼并的战争都是不义的,加以反对。
第五,明鬼。
孔子不信鬼神,存而不论,这是说鬼神是存在的,不信就是。
墨子不同了,要“明鬼”,证明鬼神实有,所以他信鬼神。
第六,夭志。
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最高的神,夭是有意志的。
第七,非命。
不要相信命运。
只要做个好人,便—切自然都会好起来的。
第八,非乐。
认为音乐无用,听音乐妨碍耕织,是浪费。
第九,节用。
他觉得贵族太浪费了,去掉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第十,节葬。
他认为当时厚葬费用太过,是极大的浪费,提出节葬的主张。
总之,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可是当时的人,都尊古,于是墨子的主张便借托古人,说古来如此。
墨于究竞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不清楚。
墨家的势力当时甚大。
读书人非儒则
墨,不属于儒家,便属于墨家。
墨家有组织,
孔于无组织。
墨家组织的领导人是钜子。
钜子是‘大老“、”先生“。
钜子是代代相传,就是贤人传给贤人。
墨子虽然”非攻“,却善战。
在墨子的书中,战书多。
他要以战争来消灭战争。
墨家研究”名学“,即逻辑学,是讲说话方式的。
叫做《墨经》,墨家都读。
《墨子》中政治、军事,科学都有。
可惜,他被人骂得狠。
孟子骂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即禽兽。
汉代,对墨子很怕,因为墨家有组织,故消灭墨家。
这一来墨子的书便无人看了。
到了汉代末年,道教起来了,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当中,就是把墨子的书和道教的书并到了一起。
幸而这样才把墨子的书大部分保留下来。
清朝乾隆要研究战国诸子,才从《道藏》里找出《墨子》来,才了解墨子。
过去读《孟子》,以为墨子坏极了。
笏《杨子》
杨子,名朱。
他的史事已经不清楚。
杨子只管自己,不管天下大事。
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也“,是禽兽。
杨子有见解。
主张”全生保真“,不为外物所移,所累,保持超然。
他的时代处在战乱之际,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杨子的书,没有传下来。
其后出了庄子。
庄子的书文学性强,传下来了。
自战国至于今日,人们都喜欢读,庄子的中心69
GUOXUE·思想,是发挥场子的思想。
笏《庄子》
庄子,庄周,宋国人,就是河南人。
他作了个小官,管理园林。
庄子人很聪明,文章写得好,但所说的道理难憧。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说大鹏鸟那么大,同小鸟是一样的,又何必做大鹏呢?第二篇《齐物论》,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样,无有大,无有小;无有强,无有弱。
所以,不要去争什么大和小,好和坏。
说是从大处看,从高处看,全都是一般模样。
从天上看,人的高一点和低一点,是不分的。
第三篇《养生主》,以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是说,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笏《老子》
老子,名老聃,陈国人,即河南人。
《庄子》之后,有《庄子》一书。
有人说,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这本书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
《老子》一书里说:“长短相形”,是比较而言的。
又说:“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础,也是比较而言的。
可是其主导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样为百姓忧劳。
因为“孔突不黔,墨席不温”。
孔子家的烟囱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温不了。
说他们生活得太苦,到处跑,太为人家,不为自已。
孟子说墨子是(摩顶坟踵从头到脚跟都磨破了)利天下”。
墨子是太为人家了,杨子是太为自己了。
孟子所说的太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庄子。
老子讲政治,主张恢复到原始社会。
所谓“小国,寡民”,就是国要小,人口要少。
这种情况属子氏族社会。
《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看来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反对墨子。
老子的宇宙观是:“无为而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主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道,先子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
道是万物之母,即道是物质的。
”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内看的。
战国时候,每一家,对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说法。
各家都不是以证据说话,都是出之于对古代史的想象。
儒家、墨家,道家对于古代史不同的说法,都使古史变化,改变。
《礼记,曲礼》上讲:
“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毋剿说”,就是不抄袭别人;“毋雷同”,就
是不同于别人;
“必则古昔”,则,即效法就以古为法则;“称先王”,称道、称颂先王。
总之意思都是独出心裁地说古代的事.称颂先王的事。
所以,对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
甚至于各家内部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同了。
论道·讲座LUNDAO·JIANGZUO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