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上海世博会项目规划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项目名称(Project Name):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地点(Location):上海中心浦江两岸规划(设计)时间(Date Designed/Planned):2004.10.29---2010风格(Style):体现更好的城市,更好的风格。
规模(Size):528公顷风景园林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s):吴志强甲方(Client):上海市政府管理公司(Managed by):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单位(Designed unit):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英国APUP & Rogers 公司、美国Perkins Eastman公司、法国Architecture Studio公司、日本RIA & 黑川纪章事务所联合体、加拿大Bing Thom事务所等总规划师(Chief planner):吴志强(图片1)规划师简介(Chief planner brief introduction):吴志强,男,1960年生于上海。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京沪高速铁路客运站群规划设计》(图片2)、《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图片3)、《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规划设计》(图片4)等。
一:总述(Context)1.1上海世博会的目标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
它的目标是:展示全球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时代”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促进对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交流和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健康的城市化道路,交流城乡互动经验与范例;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1.2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核心思想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自身的系统和发展规律,认识人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地球未来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
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
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深入,日益扩展。
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在未来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3上海世博会主题内容结构为了给主题演绎的各项策划工作提供切实的依据和路径,组织者基于核心思想,构建了主题演绎的“主题内容结构图”。
该结构由纵向的时间轴和横向的空间轴组成。
在横向轴上分布着三个概念领域,按尺度由小到大排列为“城市人”、“城市”和“城市星球”,三者层层递进,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在纵向的时间轴上除了代表现在的中心区域外,下有代表过去的“足迹”,上有展望未来的“梦想”两个概念领域。
二:场地分析(Site Analysis)2.1区位概况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
(图片5)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
共有行政区16个,面积约为6340.5平方公里。
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边缘(图片6),地区交通条件极为理想。
世博会的用地范围主要在黄浦江两岸,在浦东部分的白莲泾直接汇入黄浦江,使世博会场地具有十分明显的亲水特征(图片7、8)。
世博会的周边地区是以居住为主的城市建成区,局部地区为工厂和铁路站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
2.2 世博会外围地区交通现状世博会外围的南浦大桥、打浦路隧道、浦东南路目前基本达到或接近交通饱和状态,中山南路、上南路、东方路、耀华路的交通饱和度也已达到0.8 以上,道路交通状况不容乐观,世博会的召开将无疑对周边地区的网络带来更大的压力。
另外,世博会周边地区路网的不完善、容量的不足也将给世博会客运交通的组织带来困难。
2.3用地规划上海世博会的场地位于浦江两岸,其规划区内是遗留下来的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其中还有一些居住用地,市政用地,公共用地等。
因此面临的是对工业用地大面积的改造,对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为世博会打造很好的基垫。
(图片9、10)2.4景观资源分析上海世博会选址选在浦江两岸,其周边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
绍兴公园、外滩十八号、东方明珠塔、世纪公园、同期打造的后滩公园、龙华寺、上海植物园等(图片11)。
三:项目背景和历史变迁(Project Background and History)上海世博会场地所在地区是早期工业发展地区,用地现状包括工厂、仓库、码头、堆场和住宅,是上海城区中迫切需要改造的重点地区。
浦江两岸连绵20km长,分布着大量的工厂建筑和工业构筑物,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150年的发张历程。
因此,在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本着“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将世界目光聚焦到浦江两岸,这将成为跨江“缝合”两岸的一个契机(图片12、12、14)。
会址区域的浦东一侧有污染严重、准备拆迁的钢铁厂、造船厂、化工厂、港口机械厂、码头仓库,将要拆除的危棚简屋和工人新村;而浦西一侧则包括:计划搬迁的造船厂、电厂、待改建的水厂以及计划拆除的危棚简屋和工人新村。
世博会的介入可以迅速完善之一地区的产业结构。
在5.28平方公里的园区红线范围内,包括工业厂房与民宅38万平方米的建筑被纳入保护范围;在3.28平方千米的围栏区内,25万平方米的现有工厂改造为企业馆、联合馆、未来探索馆、休闲广场等。
四.设计、发展和决策过程(Design,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4.1选址理由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城市繁华,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具有承办世博会的物质财力基础;上海交通便利,更有利于游人的往来及疏散;上海地理优越,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
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又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黄浦江两岸地区保留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老城厢、外滩和陆家嘴等重要城市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上海世博会场地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突出景观价值,能够充分地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4.2世博会面临的交通压力上海世博会在开放期间将要面临客流量大、高峰日明显,而且客流量组成复杂,对外交通的不完善使得交通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交通规划,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和长远的规划设计。
4.3对旧场地的改造上海世博会的基址将要面临的是大面积的工业废弃地和旧的工厂,因此,是大面积的拆迁还是大面积的改造是设计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五.方案内容(Program Elements)5.1交通规划就上海市内交通而言,我们将确立公交优先格局,建成中心城公交专用道网络(图片15)。
一方面,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0年前建成约400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包括经过世博会及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4、6、7、8号线;另一方面,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道路改善工程,快速路和主干路总长度约800公里,建成越江通道15处。
依托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上海的轨道交通将连结东西两个机场,南北两个铁路枢纽站,初步形成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上海在2010年将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包括经过世博会及周边地区的4、6、7、8号线。
同时建设世博会专用轨道交通13号线,轨道交通将成为世博会期间服务于浦西、浦东两个片区客流联系,以及从浦西方向进入园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图片17)。
为配合世博会和城市发展需要,上海将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及相应支路共同组成的市域道路网(图片16)。
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路网一体化,将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上海与江浙两省之间的集疏运配套路网建设,预计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700公里,同时也将加快越江隧道等工程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环线工程、越江隧道、一批高速公路、城市骨干道路、各类换乘枢纽和停车场等。
同时充分发掘黄浦江水上交通潜力,世博会规划了水上交通线路,打开水门,设置水上入口,提供通过水上交通工具达到世博园区的交通方式(图片18)。
在浦东和浦西分别设立两个水上入口,并设立三个和两个轮渡水上巴士码头码头。
5.2主次出入口根据上海世博会周边的城市主干路网和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位置,遵循交通分散和均匀分布的组织原则,在浦东部分设置三个主要游客出入口和两个次要游客出入口,在浦西部分设置一个主要游客出入口和两个次要游客出入口。
同时,还要在黄浦江两岸设置3处水上游客出入口(图片19)。
为了缓解世博园区的出入口可能出现的拥堵状况,游客可以在市区其它指定地点购票并搭乘世博专线公共汽车直接进入世博会的围栏区。
5.3规划结构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综合步行适宜距离、人体尺度和参观者的认知度等因素,提出了“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的结构布局。
其中在片区规划中分为A、B、C、D、E五个片区(图片20),每个片区都有独特的场地规划。
A片区用地面积54.9公顷,位于浦东世博轴以东、云台路以东、白莲泾以西的A片区集中布置中国馆和外国国家馆;B片区用地面积87.8公顷,位于A片区西侧、浦东卢浦大桥以东,包括了主题馆、公共活动中心和演艺中心等建筑。
世博轴西侧布置主题馆和公共活动中心;C片区用地面积104.3公顷,位于浦东卢浦大桥以西的后滩地区,规划布置外国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D片区用地面积为49.7公顷,位于浦西世博轴以西,原址主要是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的江南造船厂,其厂址留存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
为延续城市工业发展脉络,根据保留建筑群的历史特色,改造设置为企业馆。
在其东侧利用原址内保留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船坞和船台,结合广场和世博轴的开放空间规划室外公共展示和文化交流场所;E片区用地面积为25.1公顷,位于浦西世博轴以东,新建独立企业馆。
5.4绿地系统结构世博园区绿地总体结构以“一核、一轴、两带、多楔”为主(图片21),由黄浦江向两侧城市空间延伸,突现“蓝绿相依,绿网交织,绿楔深嵌,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系统结构特征。
根据指导规划设计和养护工作的需要,主要依据功能布局和景观特征,将规划范围内绿地分为滨江绿地、活动绿地、景观绿地、道路绿化和广场绿化5 种类型(图片22、23、24、25)。
一核——世博公园。
世博公园是全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位于世博园中心滨江区块,是一处大型生态型游憩公园,也是园区的绿色核心。
一轴——世博大道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