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读《围城》有感
再次读钱钟书的《围城》,已经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纯粹是把它当做爱情小说来读的,于是,只懂得惋惜方鸿渐没有和最美好的唐晓芙在一起,反而落进了最有心计的孙柔嘉的陷阱里,那时以为“围城”指的就是孙柔嘉为了嫁给鸿渐所设下的陷阱。

后来,听说围城指的是婚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好奇自己没注意到这个主题,再次捧起这部现实主义小说,才发现,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指的,不仅仅是婚姻。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围城》的精妙语言,风趣幽默是不足以形容的,还有那种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真算得上是字字珠玑,总是能先令我捧腹大笑,继而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文中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写物,都运用了大量妙喻,惟妙惟肖。

比如一开篇的一段景物描写,“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这种比喻在整书中运用很普遍,例子不胜枚举;还有另一种比喻,不是对具体事物的比喻,而是带有讽刺的比喻,多用来比喻人,比如描写张吉民中国话里夹着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以表达的新意,需要借助英文来讲,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一句准确又生动的比喻立即使张吉民虚荣的假洋鬼子的丑恶面孔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最令人叫绝的就是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比喻了,使书中描写的意象和人物变得立体而且丰满;又比如描写鸿渐失恋
之后的感觉,“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失恋的世界是幽暗孤寂的,这是种抽象的感觉,但经过作者这样一形容,就觉得具体多了,就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围城》一书本来没有明确的线索,都是由一些琐碎的情节和事件构成的,但正因为有了如此精妙的语言才使得这部小说形散而神不散,所以我品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在语言上的运用。

然后我觉得《围城》的人物塑造很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性格丰满。

其中,主人公方鸿渐总的来说是一个还算得上善良正直但又懦弱没有主见的人,用赵辛楣的话来说,就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我对方鸿渐的看法也是如此,他只是大千世界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但也不像李梅亭韩学愈之流无耻,始终处于中间状态,仿佛天生不是成大事业的人。

他刚留学回国时,还算得上有个性的,比较具有文人气质,给我感觉还是比较潇洒,挺有魅力的,但是随着情节发展,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很懦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三闾大学混的很失败,因为他太天真,又不会与人相处,完全没有赵辛楣处理人情世故的那种技巧和大气,只能处处碰壁,最后他的人生就像走进了一个个围城中,逐渐失去了自己个性,无法挣脱世俗的生活,无法逃脱无奈的婚姻,是一个悲剧人物。

而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当属唐晓芙和赵辛楣了,唐晓芙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单纯美好,聪慧而不耍心计,这和工于心计的苏文纨和孙柔嘉是截然相反的;赵辛楣也是一个正面的人物,他豪爽大方,对待朋友真诚热心,善于处世,不得不说他活的很潇洒,无论身在何方都能顺利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在小说中是少有的一个可爱角色。

在我眼中,苏文纨
和孙柔嘉是两个反面的女人,她们都工于心计,煞费苦心想与方鸿渐在一起,但她们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都显示出自己的鲜明性格特点,苏文纨对方鸿渐是步步为营以进攻为主的,先是欲擒故纵,然后柔情相劝,但可惜没有成功,最终嫁给了“四喜丸子”曹元朗,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孤高自傲但又很虚荣,充满了市井俗气;孙柔嘉对方鸿渐的手段与苏小姐刚好相反,孙小姐是对方鸿渐悄悄撒下情网,等待方鸿渐上钩,令他一步一步走进婚姻的围城的,孙柔嘉也是一个典型的小女人,她把婚姻当作了人生的重要事业,为了方鸿渐她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但婚后的琐事又令她不得愉快。

她成功地得到方鸿渐,但同时她也走进了婚姻的围城,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从这方面来说,她又是失败的。

小说中还成功塑造了另外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

比如敢爱敢恨的汪太太,善于逢迎没有个性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受到中洋教条主义毒害得很深的“哲学家”褚慎明,势利自私好色小气的李梅亭,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伪善的高松年校长,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韩学愈,迂腐乐观可爱的方老先生……真可谓众生百态,令人啼笑皆非,正是这一大批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丰富了整部小说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说到《围城》的主题,老实说我不是很透彻了解,但起码我切实感觉到,围城绝不仅仅指婚姻,当然,婚姻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后发生了许多琐事,令这两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感到了厌烦。

另外我还觉得三闾大学对于方鸿渐而言是个围城,因为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之前是把它当做脱身之所的,是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和在周家的冷遇的,是为了去寻找新生活新希望的,但进去以后才发现一切不尽人意,他想逃离,但对于高松年和李梅亭等人来说,三闾大学却是他们不愿离开
的围城,因为这些小人靠自己的手段正好适合在这种地方生存。

对于《围城》的主题,我只能理解到这里,查阅了资料后,我才知道,原来围城还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全书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期间交织的希望和失望,欢乐和痛苦,执着和动摇,而正是这一切构成我们的人生。

这令我感到疑惑,因为这是一种悲观的看法,是否因为这样我们就对自己所追求的一切产生怀疑?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我们的人生会陷进一个个围城,但作为人这种高等生物,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人可以一次就追求到自己的终极目标,这是虚妄的,我们要做的是享受追求的过程,这才是人生。

看了《围城》两次,深深喜欢上了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引人入胜曲折的故事情节,不仅仅因为对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写,不仅仅因为深刻让人受到启发的故事主题,还因为折服于钱钟书先生对生活的态度,作为一个博闻强识,知识渊博的大师,钱先生对生活观察入微,不然也刻画不出如此传神的人物,此外他还具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良心,从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出发,对这种环境作出深思,这与《围城》里所描写的那一群伪善的知识分子是截然相反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一下这本书,感受一下钱先生嬉笑怒骂的幽默,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经济学(4)班
程至健 112506024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