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培训课件(ppt 37页)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培训课件(ppt 37页)
•4
标准预防基本措施
1.洗手: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戴手套:正确、适时戴、脱手套
3. 防喷溅污染: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适 时正确穿、脱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
4.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做 好清洁与消毒,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 栏、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 定期清洁,保持干燥;遇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房内空气清新。
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2.适量感应水龙头。
2.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独安置。
3.不同病种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 3. 病室床位数单排≤3床;双排≤6床。床 应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m。 间距大于 0.8m。
•18
门诊各急诊科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门诊
急诊科
建 1.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 1.单独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
18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 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 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 后一次消毒。
•13
二、隔离的管理要求
1.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 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2.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 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筑 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 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 观察室
布 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 等。
局 楚,路径便捷。
2.有条件的医院宜设挂号、收费、取药、
2.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 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
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
3.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2m。
4.经空气传播的应设置负压病 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 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
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排风口应 远离送风口,且于床头附近,靠近地面但高于地 面10cm。门窗应保持关闭。
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 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 动的影响。
6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 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l m内)移动到易感 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7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 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8. 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 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6
术语和定义防护用品
12.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 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 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 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 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13. 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 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 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 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 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11
术语和定义
16 负压病区(房) :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 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 流动,使病区(病房 )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 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 确保对环境无害。
•12
术语和定义
17 床单位消毒: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 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 进行的清洁与消毒。
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 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
护目镜 :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 用品。
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 入人体面部的用品。
•7
术语和定义防护用品
手套: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 的用品。
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 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 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 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或选择其型号。
防护服 :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甲类传染病管理的 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 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 密,袖口、 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1.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用 后清洁与消毒。遇有破损或 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2.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 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及时 更换。
•3
术语和定义
4.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 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 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 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 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
配备室内对讲设备。
1.三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 送风应初、中效过滤,排风应高效过滤处理,显.每h换 Nhomakorabea6次以上。
2.通风良好
3.适量的感应水龙头。
4.疑似患者单独安置,不同病 种患者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 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安置于 一室,病床间距不少于1.1米。
3.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隔 1.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科门 1.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
离 诊宜分开挂号、候诊。
患者及疑似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要 2.诊室应通风良好,配备适量的流动水 2.室内应配备感应水龙头和/或配备速
求 洗手设施和/或速干手消毒剂
干手消毒剂。
3.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 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 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 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
3.隔离的实施原则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 径的预防”。
4.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 制度。
5.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 人群。
6.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正确掌握常见传 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
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隔离
1.相对独立,远离儿科病房、ICU和 在病区的末端,设1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 院处理室。 2.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
隔离 要求
1.分区明确,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1.感染性患者与非感染性患者宜分室安置;
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保证病 受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
项 3.医用防护口罩应密合性检
查。
•21
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
隔离衣
防护服
选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
用 原
时。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诊疗、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
主要内容
术语和定义 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2
术语和定义
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 宿主或场所。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 的途径。
3.易感人群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 力的人群。
房等。
•15
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隔离要求
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 因人员 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 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 立,宜与普通 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 污染。 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配备合
应设置压差传感器或用于自动调节不设定风 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 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
做好日常保养,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
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 同种疾病患者,限制患者病室外活动。•17
感染性疾病病区普通病房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 患者
建筑 布局
7.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8.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4
三、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分区)
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 危险性程度,分为四区
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 馆、生活服务区等。
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与病房等。 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极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
则 护理时
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排泄物喷溅时。
注 1.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1.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意 2.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 2.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发现有渗
事
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 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 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避免污染。
3.急诊观察室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床 间距应不小于1.2m。
•19
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20
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
口罩
护目镜、防护面罩
选 1.一般诊疗,戴纱布口罩或 1.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
用 外科口罩;
分泌物等喷溅时。
原 2.手术室\免疫功能低下、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 则 体腔穿刺等操作戴外科口罩 染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