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素材:考前高频主题实用作文素材集锦

高考作文素材:考前高频主题实用作文素材集锦

高考作文素材:考前高频主题实用作文素材集锦突破作了茧的蚕,无法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守在井底的蛙,难以了解宇宙星辰的浩瀚。

突破局限的牢笼,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不同流俗的眼界,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气。

但唯有吐故纳新,历史之镜才会永远明亮;唯有寻求突破,经验的积累才不会成为前进的枷锁。

突破不是毫无理由的改变与反抗,他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开拓思想的视野。

它是借助前人的肩膀,瞭望更辽阔的地方。

“破”之一字,破的是狭隘,是偏激,是固执,是安于现状的短视,是溺于学识的自恃。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商君书》【出处】商鞅及其后学所著《商君书》【释义】普通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

此句是说习俗和旧知易产生偏见。

【素材运用】习俗是常人的生活经验,是和谐生活的保障之一;知识是学者的见闻积累,是深耕研究的炉火砖瓦。

但正如“故习”需要取精去糟,与时俱进,知识也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外沿。

霍金曾说:“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

”面对新时代与新变化,最狭隘的人往往不是懵懂稚儿、乡野村夫,而恰恰是那些博闻强识却因循守旧的人,那些饱读诗书却自视甚高的人。

他们迷信权威,沉溺在旧有的认知中,最终困于自己筑成的堡垒。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但我们也更容易被各式各样的兴趣推荐所误导,陷入“自得其乐”的知识茧房。

但这并不是难以破解的死局,因为正如电脑不能取代人脑一样,没有哪一种机器能够真正左右一个人的意志。

任何算法都无法控制一颗保持谦卑、勇于突破、终生学习的心。

智者不袭常。

——顾炎武【出处】清代顾炎武撰写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释义】有智慧的人不沿袭常规办事。

【素材运用】前有标榜横于当途,但若总效仿前人,陷于窠臼,何谈脱颖。

“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曾是词人作诗余的写照,男子作闺音,以长短句抒写诗文难载之情,从晓风残月到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婉约幽雅似乎是词作之本。

苏东坡却不拘陈规,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尽去词之含蓄,傲然问道:“我词何如柳七?”除去但求不与人同的内在驱动,“智者不袭常”有时也意味着脱离常规思路,给予人生新的可能。

贬谪之后,刘禹锡被安置陋室,仕途看似渺茫,但他却不愿俯首谄媚,本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乐观豁达,对清贫生活也安之若素,亦能直言反诘小人:“何陋之有?”不甘沉沦品性,又能安于平淡,不凡的品性和人生态度使其终得以重返朝堂。

点评作者通过苏轼开创豪放派、刘禹锡安守清贫的例子,分别从“脱颖”和“给予人生新可能”两个角度对“智者不袭常”进行了阐述,逻辑严谨,语言优美流畅。

最精彩的地方,是作者引用了苏轼的“我词何如柳七?”以及刘禹锡的“何陋之有?”两个反问句,不仅鲜明地突出了苏轼和刘禹锡不因循守旧、自信豁达的性格特色,也使整篇文章充满气势。

虽然这篇练笔没有在首尾给出总结性的语段,显得不够完整。

但作者夹叙夹议的手法使文段兼具深度和美感,值得每个小纸条多加学习。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文子·上义》【出处】《文子·上义》【释义】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就不一定非要遵循旧俗。

比喻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素材运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王安石蔑视朝廷权贵之利益毅然推行变法,韩愈痛斥无风骨之文学掀起古文运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信条;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是他们的信念。

不泥古,不循俗,不妥协,不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仁人志士们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变则通,通则久。

新时代来临,变则生存,不变则死亡。

中兴执迷于低端通信利益忽视核心技术研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重创;华为不满足传统售卖手机厚利,研发AI芯片占据世界市场高地。

正是对传统道路的不断创新不断颠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涌出。

然而,创新不能忽视伦理,这时便要法古。

伦理道德的界限上,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贺建奎罔顾道德和法律底线,秘密编辑婴儿基因,掀起了未来的幕布混沌黑暗的一角。

一味强调创新,必然导致道德的缺位,人为非人。

因此,一手拿着创新的利剑开辟未来,另一只手要拿稳传统伦理道德的药箱给自己疗伤,创新在不法古循俗的同时亦要坚守伦理道德底线。

智者不袭常。

于我辈而言,自然须求异。

人拥有智慧的眼睛,生活里每一个细节充满了惊叹。

前人似乎给我们铺好了道路,但执着于行走在既定的道路上必将陷于促狭。

当时机来临,我们更须抓住机会创新,一步登上更高的台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可看得最远的永远是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点评作者先引古借今,用王安石变法、韩愈引领古文运动、中兴和华为的不同的发展取向等事件,对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接着,作者提出“古”虽要破,但在伦理道德方面,仍需“法古”,言明恪守法律、道德底线的优先级。

最后,作者进一步对袭古和创新进行了阐释,指出:一味沿袭前人道路会陷入促狭,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全文结构清晰,理据充实,引经据典,对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是一篇文质兼备的佳作。

但在具体事例的运用上,可能还需要更谨慎地斟酌。

潇涵:突破自我,从艺术的“门外汉”到“引路人”艺术在大众固有的印象中常常是孤高的阳春白雪。

但“意公子”潇涵致力于达成艺术和生活的两全,向大众传达“艺术无外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理念。

她像个“引路人”一样将艺术的门向大众敞开,告诉大家人人皆可爱艺术、聊艺术。

潇涵曾在一个地方电视台工作,但由于性格等多方面因素与对主流主持人的要求并不相符,无奈之下她只能退居幕后。

潇涵并不甘心在琐碎事务中消磨自己的青春,索性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独自打拼,成立“意外艺术”工作室,以“意公子”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致力于做大众消费艺术的入门品牌。

在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潇涵却多次停业整改节目内容。

有人问“明明可以顺着粉丝的支持一路往上走,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另辟蹊径呢?”面对不解和质疑,潇涵用整改后的出色表现给大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原创节目《艺术很难吗》中,潇涵解开艺术的繁复外壳,用生动幽默的讲解让名画趣味盎然,让交响乐演绎易懂的剧情,让每个人仅用10分钟,就可以走进艺术殿堂。

科学家搞直播:谁说科研注定曲高和寡在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在网络社区进行直播,做实验,和弹幕互动,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样?”“雨滴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为什么不会砸伤人?”“都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等等。

短短几个月内,科学家们就在直播平台成了网红,他们开设的名为“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的账号现已积累了近四十万粉丝,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此外,这些年轻科学家还把科普文章发表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微信公众号上,有很多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十万。

每天都有很多粉丝在公众号留言、提问题、求科普。

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方式广受欢迎,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

许多人认为这样的科普很新奇,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

网络社区的氛围普遍是轻松愉快的,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娱乐性占据它的主导地位。

相反,国家科研机构壁垒森严,其严肃、正统、古板的印象在大多数人脑海中根深蒂固。

当这两种文化场域开始碰撞,却迸发出了令人欣喜的智慧火花。

科学家们用寓教于乐、浅显易懂的方式向人们传授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可以说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了;而网友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知识的同时,也打破了对科学家的模式化印象。

这群年轻的物理学家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知识,打破自身与普通人之间的次元壁,是一个极为成功的科普新尝试。

如果在未来能有更多人尝试跨领域、跨学科、跨年龄层的知识交流,不仅让“高冷严肃”的知识不再束之高阁,使普通人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也是泛娱乐化潮流中的一道光,为我们开拓了直播平台更多的可能性。

往年的高考作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涉及“突破”的立意,但只要出现关于辩证看待经验、关于打破局限的立意,上面的句子都有可能适用,例如:2014年全国卷一《两人过独木桥》2009年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认识》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的门口》选择一个人一生中有许多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像生命之线上的珍珠。

岁月漫漫而过,相较于以冰冷时间计算的年龄,这些活生生的选择似乎更能完整细腻地描绘出每个人的生命形态。

选择是一种魄力。

太多与世浮沉的人,并非毫无主见、甘于平庸,而是害怕自己所向往的那条小径太荒凉、太险恶,难以抵达梦中的桃源。

只有那些真正忠于理想、无所畏惧的人,才能最终选择从心出发。

选择是一种能力。

虽然任何人都无法预知未来,但相似历史所留下的蛛丝马迹,总能给予人以借鉴和参考。

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固然要警惕互联网,但绝不能完全拒斥它,只有拥有在信息之海中披沙拣金的能力,我们才能理解当下、把握明天。

正如杨绛所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独立选择、勇于选择、理性选择,冷静地接受选择所导致的结果,认真地为自己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J·K·罗琳【素材运用】我曾一度沉浸在诗书的故乡,以为那便是心灵栖息的地方;我曾一度迷醉于自然的风光,以为那是人间的天堂;我曾一度陶醉在绘画的殿堂,以为那是人生的方向。

而最后,我恍然发觉三分钟热度的喜爱都只是徒劳。

选择,应当为之坚持,为之风雨兼程。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田野,选择了阳光雨露,便是绿树成荫,春繁夏盛;选择了凄风苦雨,便是万草凋零、衰败狼藉。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可以想见,当陶渊明悠然行于南山之时,无论是否带月荷锄归,都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可以想见,当张翰再次品尝到鲈鱼的美味,无论是否迢迢千里,都满心欢喜;可以想见,集貌美与智慧于一身的居里夫人选择了在残渣里提炼她的青春,无论最终是否有所成就,她定当无怨无悔。

当我们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时候,当我们为自己的梦奋力拼搏的时候,当我们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的时候,一定是不惧风雨、不畏寒霜的姿态。

我们选择了自己的内心,便是选择了坚韧,选择了顽强。

点评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选择重要,坚持更重要”的观点。

第1段是“总”,作者通过连续的排比句,以自身经历得出“唯有风雨兼程,才能不负选择”的观点。

第2、3段是“分”,依次运用抒情手法和举例论证阐述观点。

最后是“总”,首尾呼应,并进行了一定的升华。

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显露出作者较强的文字功底。

但第2段中将选择的结果简化为截然对立的两面,既不符合事实,也与整篇文章的中心立意相悖,建议改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田野,选择了高楼大厦,便是朝乾夕惕,为梦想吞咽下孤独和艰辛;选择了清风明月,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即使身处陋巷,仍不改其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