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耕作学:也称农作学,是研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连作与轮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田培肥与土壤保护、土壤耕作的技术与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2、耕作(农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指时间和空间上的种植集约化,即凡在一年内,于同一片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方式7、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共处期最长8、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9、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防止10、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11、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12、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13、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14、边际效应: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改善7.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8.间距:是指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9.带宽:间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

10.土壤宜耕性是决定土壤耕作措施,时间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11.养地制度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农田保护,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12.耕作制度减轻病虫害的方式:翻耕13.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14.三相比的指标:孔隙度,松紧度与容重,土壤机械15.三保:保水,保土,保肥16.怎样进行合理的作物搭配:采用喜光作物与乃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在生产上,多采用喜光喜温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小麦,大麦等作为高位作物,而以在相对较耐弱光的豆科,马铃薯和某些蔬菜作为矮位作物。

怕光的砂仁和三七,喜光的薄荷和地黄,还有怕光的多种食用菌都是合理间(混)\套作中可供选择的作物17养地作物为豆科作物。

富氮作物主要是豆科作物,包括多年生豆科牧草,一年生豆科绿肥和食用豆科作物。

如苜蓿,三叶草,其特点是固氮多,根冠比大18. 养地作物为豆科作物。

苜蓿,三叶草半养地作物有:棉花,油菜,芝麻,胡麻19.年内复种“—”年间复种“→”间作“||”混作“×”套作“/”20.我国最多的熟制:一年四熟。

我国最少的熟制:一年一熟。

北方的套作的方式:春玉米/春小麦21.农耗期:复种多熟制在收前作物后到种植后作物之间,是农事操作消耗的生长期。

22.忌连作的作物: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亚麻,甜菜,大豆,大麻,黄麻,向日葵,辣椒。

耐连作的作物:苕子,甘薯,紫云英,水稻,甘蔗,玉米,棉花,麦类23.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有;喷灌,微灌,滴灌,膜上灌,地下灌,作物调亏灌溉24立体种植的原因:透光,通风25.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全面增产3有利于稳产26.保护性耕作措施:等高耕作法,沟垄耕作法,残茬覆盖耕作法,免耕法,防风防蚀耕作27.基本耕作措施:翻耕,深松耕,旋耕28.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1强化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2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3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4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长潜力5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进行作物布局6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9.提高我国饲料蛋白质多源化的战略调整应该在哪些方面?1提高大豆的单产与总产2棉花兼用蛋白生产作物(应采取脱毒,无毒棉,配合饲料等各种途径提高利用率)3油料作物是蛋白质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提高单产,推广双低油菜,利用冬闲田等适当发展油菜,花生等)30.我国热量资源与农业利用特点:1热量较丰富,但并不过热2夏季温度高,南北温差小3冬季北部温度低,南部高,温差大4长城以南多数地区可以进行一年两熟,其中长江以南还可以一年三熟5东北西北一些地方热量较少,生长季短,有冷害31.我过水资源分布不均一:夏秋多,春冬少地区间则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主要问题:南北不均一32.少免耕优点:1由于不翻耕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2免耕不冻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4农耗时间减少5节约成本。

缺点:1土壤变得硬实不利于根系的发育与增产2耕作表层富化而下层贫化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肥料利用率低4、杂草虫害增多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33.东部农田水分利用率比西部高的原因:1东部多种植玉米,高粱,粟黍等水分利用率较高的作物,而西部多种植水分利用率较低的作物2土壤质地不同,西部沙土蒸发较厉害,植物蒸腾作用也较强,与之向比较东部地34免耕机理:1、以生物松土代替机械松土2、土壤自身的浆融或干湿变化带来耕层自然疏松3、避免了机械作用的副作用35.土壤耕作措施: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36.耕作制度发展规律:1、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2、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3、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4、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37我国耕地生产潜力开发与提高年单产的主要途径: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因我国人均耕地少,须充分利用资源,3、实行多熟种植,以光热水因素弥补耕地不足的缺点,广泛实行间套作,复种等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5、保护耕地38 作物复合群体的互补的四大规律: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4、生物之间的互补与竞争39 作物布局的特点与措施:作物布局的类型: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果品蔬菜布局我国平均复种指数:169% 目前平均光能利用率:0.5%40 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期2、套作技术的运用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4、作物晚播技术不仅能够阶段性地充分的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41 间套作意义:1、增产2、增效3、稳产保收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套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2 连作弊端:1、连作导致营养物质的偏耗2、土地水分大量消耗3、有毒物质的积累4、土壤物理性质的恶化5、病虫草害加重6、土壤供肥能力降低消除途径:1、及时足量的灌溉施肥2、合理使用各种农药3、有计划的进行品种更换4、采取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5、控制病虫草害的各种方法合理运用43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2、加强水肥管理3、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4、综合防止病虫草害5、早熟早收44 合理的间混套作的作用增产: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促进增产高产的作用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后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高的输出多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的作物的不同特点,增加恶劣天气的抗逆能力,从而有着稳产保产的可能性缓解不同作物条件的矛盾:合理的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作物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生产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作用论述1农田培肥的主要措施是1)生物养地:即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如:种植豆科作物,禾本科作物,保肥,实行轮作,放养绿藻,蓝藻,稻田养鱼,利用土壤中的蚯蚓,藻类,菌根和自主固氮菌,施用堆肥,追肥,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等均属于生物养地,其具体作用有:a 固N b 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 c 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 d 保持水土 e 松土耕地 f 生物排除盐碱等2)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其理论源于李比希关于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唯一养料的观点,认为可利用化学肥料加上微量元素和硅质肥料来代替有机质肥料的效果,而化学肥料工业以来,欧美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定位实验,也证明了化学肥料可明显增加农作物产量,产值维持并改良地力,据FAO估计,世界粮食增产额中约5%靠的是化肥3)有机与无机结合: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二者配合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无论是近期还是长远都可以取得较高的效益4)物理途径:烧田熏土,蒸汽消毒,激光处理5)防护途径:人工管理,挖沟培垄,适当松耕等也可以防止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2作物间套作复合群体竞争与互补的六大理论P126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主要表现光与CO2等方面,透光,通风使间套作能够实现密植效应,而冠竞争,行向分布,光质分布等又出现竞争,因此要以作物种类,品种选择,田间结构配置等方面很好考虑,以发挥复合群体密植的互补关系,抑制其争光的矛盾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主要表现为时间效应,即根据时间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因延长光和时间所引起的增产增值效应,时间的充分利用,可避免土地和生长季节的浪费,一般要处理好光合时间的矛盾,也需从作物种类,品种以及田间配置方面予以解决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在间套作复合群体中,加强水肥管理,掌握合理的种植密度,确定种间适宜间距,合理的确定套种时间,有利于发挥营养异质效应(利用作物营养功能差异,正确处理组配作物引起的增产增收作用),缓和水肥竞争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具体表现有:a 边行的相互影响——边行优势与劣势 b 病虫害和抗灾的相互影响——补偿效应(即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而减少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等自然灾害的效应) c 分泌物(生物化学)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六大效应: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行优势补偿效应正对等效应3 间套作的技术特点与主要的理论依据1)选好作物组合:a 生态适应性的选择 b 特征特性对应的选配(即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c 要求经济效应高于单作,遵循“大同小异,对应互补,经济高效”的原则2)配置好田间结构:通过配置,使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等协调一致,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防止争肥,争水,争光3)通过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协调好群体矛盾:a 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b 加强水肥管理 c 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d 综合防治病害,虫害 e 早熟早收间套作技术的主要依据有:复合群体的光合分布与光能利用理论作物竞争与互补理论及生态位理论等,而消除竞争原理(即高斯定律)又从另一角度对复合群体的技术原理作出了概括,高斯定律与生态位理论较为接近,只是前者更侧重于对竞争的处理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