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特殊教育课程

我国特殊教育课程


B.智培学校的课程建设
首先,智培学校需要教材。从智障儿童的特点看, 其本质特征即在于因大脑器官的器质性损伤导致的认 知能力的下降,智障的程度越重,越难以自然获得, 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需要依托精心设计、严格审 订的教材。 智障儿童能掌握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的基 本的行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和能力 培养等内容。 培智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智障儿 童的包括言语能力在内的基本感官能力的教育内容, 二是生活自理的内容,三是学科内容。
A.特殊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学业评价的依据,也是课程 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基于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分立开发思 路,我国目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也是分别按照盲校、 聋校、培智学校类型分别进行制定。 就目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而言,套用传统隔离 分立的思路分别开发研制各自的课程标准,这在学校类型的概 念上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上却存在着逻辑的悖论,即 课程标准的基础性统一要求与学生多样化的特殊需要相矛盾。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设标准,如何汲取国际先进的融 合理念和经验,参与普通课程学习、融于普通课程标准以适应 不同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
策略——“通用设计”的运用
通用设计指的是让包括那些面临障碍风险或有障碍的所有 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 并且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另外补充或调整其他专门设计。 “通用设计”有着三个方面的特性: 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 学习反馈的多样表达; 学习方式的多样参与; 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 水平和能力进行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 样,通过调整后的课程“不仅能使障碍儿童的学习可融入普 通课程内容,也同样可以融入普通课程标准和评价系统,即 使对于一些重度障碍儿童也能够参与全部或部分课程。
通过对普通课程的连续性可选择的调整,可以为每一个障碍学 生提供可选择的四种不同课程变式: 普通课程(General Curriculum),即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统一 课程。 变通课程(Adapted Curriculum),不改变课程内容的基础, 以变通的形式对普通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 适应性的调整,使学生能以感知、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 增扩课程(Augmented Curriculum),以某些方式对普通课程 进行强化或扩展,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普通课程的内容,同时也包 括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所必需的技能。 替代课程(Alternative Curriculum),在普通课程的基本框 架下,因为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学习水平进 行替换、改变。 这就形成了以一个统一的普通课程框架为基础标 准,然后根据每一个障碍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做适应性调整,实现 个别化的教学。
2.融合参与的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群体 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合式的设计。 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 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价。 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念 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应 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学生 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有挑战 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们可接受 的学习水平和机会。
从聋教育来看,尤其是就全聋(听力损失在 91 分 贝以上)的学生而言,其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特殊性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和义务教育课程相比,增加两门课程,即听力 (听能)言语训练和手语,并在一年级入学初先行开设 这两门课程,其中手课的内容要和口语、文字密切结合 起来; 二是针对聋生可能的言语缺陷制定与义务教育教材 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南。由于听力损失 91 分贝以下的聋 生经过早期的听力言语训练(即听能言语训练)可以获 得不同程度的口语和听能。
B.现状 (一)课程理念:意图融合,实则分离 以07年实验方案为代表的课程设计在理念上已意 识到融合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基础性 的强调,就是这一意识的集中体现,但在其实践的形态 上仍然维持着与普通课程隔离分立、“分庭抗礼”的状 态。在课程设计上,实验方案仍然按盲校、聋校、培智 学校分设不同的课程方案;在课程目标上依然试图按学 校类别制等。 (二)课程领域:聚焦特教学校,忽略随班就读 在推进随班就读的过程中,也很少从课程这个抓手 去研究如何有效帮助残疾儿童参与普通课程学习,进而 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譬如,如何确定随班就读学生的 个别化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适应性调整、如 何采取替代性的策略评价学业成就等等。
3.传统特殊教育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变化及融合安置方式的改变,特别 是对特殊教育质量的期待,平行分立的课程模式越发显现出 其自身固有的局限,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 第一,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它是站在隔离分立的立场上, 其对特殊儿童专属性的强调强化了消极“标签”的影响, “不仅成为特殊儿童特殊的一种有形标志,且不断拉大特殊 儿童与同龄普通孩子的差距”,无形中降低了教育的期望而 导致特殊教育质量的低下。 第二,平行分立课程模式其潜在的假设是:每一个障碍类 型就是一个具有同质性的学习群体,具有同样的课程需求。 因此,盲校、聋校、智障学校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封闭的, 仅限于它所设定的残疾类型需要。 这样,既忽视了其他障碍 类别的学生,也忽视了同一类型不同障碍程度以及兼有其他 障碍的多重残疾学生差异的多样性、复杂性。
三、当下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融合参与的课程模式
1.全纳教育理念主导特殊教育改革
2.融合参与的课程模式 3.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纳教育理念主导特殊教育改革
在“全纳”理念的引导下,教育工作者开始探 索如何帮助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学校课程中进行 有效学习,并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 于是对普 通课程调整的适应性研究成果也被运用于特殊学 校课程设计。 基于这一背景,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课程 改革也开始了“回归”融合之路,使得平行分立 的课程模式逐渐被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所替代。
2.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A.历史发展 (一)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1949 -1977) 其标志为我国政府改革相关学制, 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 校培育特殊儿童 ,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方针与任务 ,编 制教学计划, 修订教学大纲,编写部分特殊教育专用教材。 如《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 (二)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的探索时期(1978 -1987) 该阶段首先表现为理论移植性特点 ,即开始翻译介绍国 外特殊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 以推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 ;其 次表现为政策规划性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对我国特殊教育和课程发展 作出规划, 强调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与研究 。
C.趋势 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隔离的特殊教育安 置模式逐渐融入普通教育。与此同时,特殊教育的 对象不断扩大,“有特殊教育需要”已远远超出盲、 聋、智障这老三类范围。基于这一背景,特殊教育 课程改革也开始了“回归”融合之路,使得平行分 立的课程模式逐渐被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所替代。
3.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范式、设计及评价等
功能性课程——社会学生态模式
C.特殊教育课程设计: 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取向必须兼顾特殊学校的类 型和学生的具体特殊教育需要 ,做到相互渗透 、 和谐统一 。 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特殊学校的类型 来说 ,盲校 、聋校课程设置可以发展性课程为主 要取向 ,兼顾课程的功能性和补偿性 ,而对于培 智学校的课程 ,可以功能性课程为主要取向 ,兼 顾课程的发展性和补偿性。 就学生障碍的程度来说 ,中重度障碍学生课程 的功能性要高于其他学生 ;就障碍的程度来说 , 相对而言 ,重度或兼有多重障碍学生的课程 ,更 趋向于功能性和补偿性的设置。
2.盲、聋、智培学校课程内容建设
A.盲、聋校的课程建设
从盲教育来看,就全盲的学生而言,其课程建设和实施的 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比,增加三门课程,即盲文、 方向辨别与定向行走、生活自理。 二是为这些课程配备全的盲文版教材; 三是为学生配备与义务教育课程配套的触摸教具,尤 其要为低年级学生配备足够的触摸教具,包括数学中的几 何教具; 四是为某些课程配备有声读物。 就非全盲学生而言,其采取相应的手段把教材的内容大字 化是基本的特殊性,包括印刷大字课本、课堂上使用各种 放大设备等。
(三)课程实施:基于经验的多,基于标准的少
课程教学与评价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途径与手 段,而基于普通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当代融 合参与课程模式的重要实施取向。 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随班就读,还是特殊教 育学校,基于经验的教学几乎是普遍现象。教师 完全凭借自身具备的知识和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 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 的经验,至于“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和“如何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仅关 注得不多,而且也没有学理的和权威的依据。
(三)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时期(1988 年至今) 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与中央教 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成立 ;同年第一次全国 特殊教育会议召开 ,提出特殊教育作为专业性很强的 学科只有加强研究才能促进其发展的战略思想。该阶 段呈现课程研究的制度化 、专业化 、规范化、细微 化等特点。 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盲校、聋校、培智学 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的基本状况 以及发展
1 8 级 研 特 教 董 翌 暄
一、概述 二、传统特殊教育课程发展 ——平行分立的课程模式 三、当下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 融合参与的课程模式
一、概述
1.特殊教育课程的内涵 2.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3.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范式、设计及评价等
1.我国传统的平行分立课程模式
2.盲、聋、智培学校课程内容建设
3.传统特殊教育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1.我国传统的平行分立课程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