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摘要:环境噪声是指发生在周围环境中对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各种声音,是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是人们不想听到的有害声音,是当代社会的最大污染,较强的噪声可以导致耳聋,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类生活的空间内,每时都为各种噪声所充满,除自然噪声外,尚有人为的噪声,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噪声,无论其种类、强度都日益俱增,已成为人类公害之一,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能引起听觉、心血管、神经、消化、代谢功能紊乱和疾病。
由于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不像其他污染那样留下任何污染物,也不会积累,往往容易被忽视。
但噪声污染同水污染,空气污染一样是重要的污染之一,且噪声源分布广。
难以控制,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休息、语言交流,而且对人体部分器官产生直接危害,引发多种病症,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噪声对人体很有害,必须进行防治。
关键词:环境;噪声;危害;人体;防治1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不断增加,不断有新的事物涌现,就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也就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断的推进,环境污染随之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
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四大主要的环境问题,随着汽车、火车、轮船的数量不断的攀升,这些交通工具带来了大气的污染的同时也带来了噪声污染,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响声、鞭炮声、KTV、酒吧、迪厅的音响声等都是成了噪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
所以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四个主要环境问题。
[1]人们的生活不断进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升,对噪声的要求不断提升,噪声的控制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并产生了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对噪声污染加以控制,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不断探究噪声污染控制的新材料,噪声污染控制的新方法,用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来控制噪声污染。
产生了噪声污染评价技术及方法,噪声污染监测的方法,来防止高噪声污染的企业和设备运行,来评价企业和设备的噪声无染情况,督促企业不断改进其设备及生产方式,进一步改善声音环境。
在国内对噪声污染的研究不是太多,所以,现阶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比较缓慢,人类对噪声的了解不甚全面,对于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环境噪声的危害2.1 环境噪声的危害当人们进入强噪声环境是,就会感觉到噪声刺耳难受,离开噪声环境后,耳朵还会嗡嗡作响,甚至出现听觉的敏感性下降,听阀提高,听不清一般的说话声。
如果这种境况持续时间不长,脱离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不久就会恢复,这是生理上的适应。
在强烈的噪声持续作用下,听力减弱较大,听觉敏感性的恢复所需时间亦长,从数分钟至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这种现象叫作听觉疲劳。
这是听觉器官功能性变化,并未招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
但是,长时间受到过长的噪声刺激,引起内耳感音性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就会由功能性影响变为器质性损伤,听力下降,称为噪声性耳聋。
[2]一般情况下,环境噪声很少能达到听力下降的程度。
但不能低估暂时性听觉疲劳或长年累月因噪声刺激引起全身性反应的危害。
2.2 环境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
根据噪声强度、性质的不同及接触时间的长短,有不同程度变化。
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后,可能出现头疼、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
有人调查接触高频噪声后,表现出疲倦、易激怒(燥性神经衰弱症)。
检查时,发现大脑皮层功能表现为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脑电图 a 节律消失,视觉运动反应潜伏期延长,视觉分析功能下降,视力清晰度及稳定性下降。
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皮肤划痕试验反应迟钝,血压不稳定,血管张力改变。
[3]2.3 环境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噪声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尤其是原来血压波动大的人,接触噪声后,血压变化更为明显。
据有关报道,城市中居民因交通噪声的困扰,血压有所增高。
在噪声作用下,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心电图有改变,脑血流图也有异常改变,波动的幅度和流入时间延长,表现为血管紧张度增加,弹性降低。
2.4 环境噪声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经研究,在中等强度噪声(70~80 分贝)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在大强度(100分贝)噪声作用下,则功能减弱。
动物实验在噪声影响下,初期卵巢功能亢进,后期功能下降,性周期紊乱,生仔率下降。
[4]2.5 环境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噪声可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异常,胃蠕动减弱,食欲下降,甚至发生恶心、呕吐。
2.6 噪声对其他生理方面的影响噪声对生理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在飞机发动机噪声(115分贝)作用下,机体暗适应光感度下降20℅,色觉敏感度发生变化;并对视野有所影响,表现为绿色视野增大,金红色视野缩小,且噪声强度愈大,视力清晰度的稳定性愈低。
研究指出,噪音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
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噪音对视力的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
而在高音喇叭大声播放快节奏的流行音乐(一些所谓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是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时购物,往往烦燥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混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的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影响视力造成的的。
[5]2.7 环境噪声对孕妇的影响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
而高分贝的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损,并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
[6]2.8 环境噪声对幼儿的影响婴幼儿经常受噪音的刺激、会引起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并使内分泌发生紊乱,防碍婴幼儿身心健康与智力发育,噪音还会影响视力,诱发眼病。
婴幼儿的眼睛器官娇嫩,更需要保护。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婴幼儿需要配戴眼镜的因由之一。
若在80 分贝以上发育阶段的婴儿来说,噪音的危害尤其明显。
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7]2.9 环境噪声对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影响环境噪声主要影响居民的休息和睡眠。
脉冲噪声比连续噪声危害大,夜间噪声比白天噪声影响更大。
有人做过实验,发现在40~45 分贝(A)的噪声刺激下,睡眠人的脑电波就出现觉醒反应。
说明45 分贝(A)的噪声级会产生干扰,使人睡眠深度下降,多梦、熟睡的时间短;也有人发现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的环境中即产生软弱无力、想睡觉,但又不能熟睡,离开此环境进入安静休息的环境,则有兴奋起来。
据上海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研究室调查,居住菜市场附近的市民,夜间受到61~70 分贝(A)噪声影响,被吵醒和不易入睡者占调查人数的70%左右。
噪声对休息的干扰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据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物理教研室1960 年在上海地区对住宅的噪声进行调查,测定各类住宅噪声的声压级并询问居民反映。
当声压级在35 分贝以下时,大部分居民反映为“静”,在45~65 分贝时,则反映“还算静”和“闹”,而在65 分贝以上时,则反映“很闹”和“不能容忍”。
噪声还会干扰工作、谈话。
普通的谈话声时60 分贝,大声谈话为70~80 分贝。
因此,当噪声达到65 分贝以上时,就会干扰谈话。
噪声达到90 分贝,就是大声喊叫也听不清。
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降低工作质量。
有人对电话调动台进行调查,发现噪声从50 分贝降到30 分贝时,差错率减少42%。
在噪声影响下,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
[8]3 环境噪声的防治3.1 运用技术措施防治噪声污染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噪声,制订不同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对消声、隔声、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制订技术规范,指导和规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和工程建设活动,保证噪声污染防治工程和设施建设质量,发挥防噪降噪的作用。
3.2 营造隔音林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
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
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
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
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
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9]3.3 运用规划手段防治噪声污染规划是噪声污染防治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许多噪声污染问题都是由于过去不合理的规划造成的,或者说是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噪声污染因素而产生的。
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注重区域功能布局,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应作为今后噪声污染防治的首选措施。
3.4 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区域噪声源种类和强度的增加,但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旧区改造、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与改造,都为改善城市区域声环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完善的、分工合理的道路系统是整个城市区域具有良好声环境的前提。
[103.5 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管理法规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是保证城市宁静环境的重要措施。
交通噪声源噪声级别高且流动性大,污染范围广。
加宽道路、以立交桥代替平面交叉、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强化对机动车的禁鸣管理、限制车速、在交道口处安置测声器和数字显示器等措施,均可以降低交通噪声级。
另外,由于有些居住区的环境噪声级已接近甚至高于工业、建筑施工噪声,亦必须有管理办法严加控制,其中包括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意识、社会公德的教育。
3.6 单体建筑设计和技术措施从声环境质量考虑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物的设计,乃至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都可以防止或减弱噪声干扰。
[11]3.7 声屏障的应用声屏障技术在降噪应用中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噪声的干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障壁建筑物和优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来达到降噪的效果。
声屏障在日本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至1993年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的隔声屏障总长度为3300km。